面積二點三六平方公里的吉澳,形狀彎曲,猶如反寫的「之」字,故被稱為「彎曲的島」。風大浪高時,大鵬灣漁船均停泊在吉澳灣的避風塘,故村民取其吉祥之意,稱之為吉澳,也許有着趨吉避凶的意思。吉澳五十年代高峰期時住了四千多人,後來村民為改善生活,紛紛移居到海外如英國、荷蘭等地謀生,或遷就子女求學而遷居市區,令村內居民愈見凋零。

記者踏入吉澳大街,只見一間海鮮酒家、兩至三檔售賣茶粿及鹹魚的小檔口,其餘都十室九空。沿途見有村民正在伐木,警員以單車代步。採訪當日剛巧遇到移居荷蘭回來探親的村民張女士,她於吉澳出世,七十年代移居荷蘭謀生:「六十年代英國輸入外勞,村內搵唔到食,好多村民於是移居英國打工」,她則選擇往荷蘭。在港逗留數天的她,專程「返鄉下」到吉澳緬懷一番:「吉澳好多古仔,之前有養珍珠場、香港獨有嘅青蛙......」。她既希望吉澳得以發展,但又怕人流會破壞島上自然生態,心情矛盾。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