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長洲東岸的長洲東灣,是島上最大的泳灘,南北面分別接壤觀音灣和東灣仔,構成長洲獨特的美麗風光。惟近日東灣一帶受到來歷不明的油污侵襲,有當區居民和區議員質疑,政府相關部門清理油污不力,一直未有徹底清理岸上和海面的油污,致東灣泳灘需在短時間內兩度暫時封閉。有立法會議員更指,事件反映政府部門監管不力。

東灣泳灘在上月二十三日早上出現油污。(資料圖片)

七月五日泳灘解封後六日,泳灘上仍有垃圾膠袋未清走。(讀者Kim提供圖片)

食環署派員到沙灘掃除油污。(資料圖片)

區議員李桂珍批評海事處未有做好溢油善後工作。(資料圖片)

上月二十三日早上,有東灣泳灘職員驚見泳灘對開海面,有一片面積逾二百五十平方米的油污,且傳來陣陣惡臭。油污由長洲國民學校延伸至東堤盡頭對開的東灣海面,且隨水流漂往岸邊,形成一條長約二百米、厚約兩分的油污帶,橫亘在東灣岸上。

事發當日,康文署宣布暫時封閉泳灘,聯同食環署、海事處和環保署人員,清理現場油污及監察水質。泳灘於約一周後,至上月二十九日重新開放。惟事隔八日,在本月七日早上,東灣泳灘對開海面又出現面積約六十平方米的油污,需再次封閉泳灘,至本月十七日解封。

「唔積極亦唔落力」

離島區(長洲北)議員李桂珍表示,東灣並非油污黑點,溢油污染實多年未見。她狠批今次東灣泳灘短時間內兩度遭污染,海事處責無旁貸,指該處在善後工作上一拖再拖,「唔積極亦唔落力」,只安排外判承辦商每天到場一小時,清理和載走油污化解。李指,雖然岸上的清理工作在事發後約兩天已完成,工人亦將受污染的沙粒掃除,以黑色垃圾膠袋裝好封口,但海事處卻遲遲未把垃圾袋運走,只會「化解幾多就運幾多」。李解釋,任由載有油污的垃圾膠袋在太陽下暴曬,有機會令膠袋變得脆弱,一旦遇到水漲浪高的日子,整包油污或隨水沖返海中,「穿咗又漏到通海都係」。她形容油污會隨水漂浮,如東灣的油污,因水流和風向轉變,已蔓延到附近海灣。她稱曾多次向海事處反映,盼加快處理進度,但該處未有相應行動,「咁靚嘅海灘畀你污染咗個環境」,又批評「我覺得咁樣做法,海事處係唔負責任」。

垃圾膠袋遺泳灘

在長洲土生土長的女讀者Kim,開設facebook社群分享長洲大小事,她早前上傳了一張照片至社群,寫道「油污清理仍進行中??」照片上可見一列為數不少的黑色垃圾膠袋,被放置在東灣泳灘,裏面相信載有早前收集到的被油污污染沙粒。Kim受訪時稱,照片攝於本月五日早上七時許,當時在泳灘見到大量垃圾膠袋,至晚上再查看,仍見該批膠袋原封未動,似未有人回現場檢走。她續指當日曾經「踏沙(在泳灘上走動)」,其後發現鞋底黏上不少相信是來自泳灘的油污。她質疑當局根本未做好善後工作,就貿然解封泳灘,既未處理大量垃圾膠袋,更估計殘留不少油污於泳灘,擔心若有人沾染到油污,恐致皮膚敏感。而對今次溢油污染,Kim稱在記憶中東灣未曾發生類似的油污污染,但「最重要係政府必須追查油污源頭」。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委員胡志偉指,東灣泳灘受二次污染,反映有關部門監管清理程序不力,清理效果亦欠理想,致泳灘需較預期封閉更長的時間。他又補充,技術上難以追查和確認溢油源頭,因海上油污可能來自船舶意外事故,亦有機會是漁船或遊艇在操作過程中,將少量油性殘餘物或燃油排放到海中,當油污慢慢在海灣積聚,亦會造成污染。

該委員會的主席陳克勤則相信,或因今次東灣油污污染規模不大,傳媒和公眾亦未有特別關注事件,導致有關部門未積極處理和跟進。但他指不論溢油事故嚴重程度,都會對海洋生態和泳客健康造成影響,政府有責任在事發後全力做好善後工作。

逢星期一至五見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