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前日出席七七事變七十七周年紀念儀式,並和抗戰老戰士以及少年兒童一起按下啟動按鈕,為「獨立自由勳章」雕塑揭幕。這是中共建國以來,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參加七七事變紀念活動。在中日關係陷入全面僵局的背景下,習近平率領一眾高官高調紀念七七事變,敲打警告日本的目的十分明顯。

之前一天,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新華網共同籌辦的「國家公祭網」正式上線。到七月七日晚上十二點,到該網公祭獻花的有三十萬人次。

七月七日,台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這位九十四歲的國民黨抗戰老兵很不客氣,他當着館長及館方人員的面嚴正指出,是蔣中正委員長領導抗戰,這個歷史不容否認。他還詢問館方人員為何紀念館沒有呈現中共當時發表的《共赴國難宣言》,並說,缺少了這份文件,就是對抗戰歷史的片面解讀。據聞,郝柏村語畢,館方人員相當尷尬。

面對曾經的國恥,國人如此參差反應,令人無語。七十七年前,面對日本全面侵華,中國一盤散沙,一潰千里;七十七年後,面對過往被蹂躪的屈辱歷史,國人顯現出一種事不關己的冷漠,黨派之爭仍然大過民族利益。這一切無法不令人感嘆,中國經濟崛起,並不意味這個民族就一定能贏得世界的尊重。一個不懂得團結、不能正面歷史、不尊重緬懷父輩祖輩的民族,未來注定沒有希望。

中共對於抗戰歷史一直在片面解讀,縱使近年來這一情況出現了好轉,但在根本上它仍然不願意認同國民政府其時的主導作用,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因而要大打折扣。其次,中共建政後,一手發動反右、文革和只認金錢的改革,中華民族的價值觀體系被破壞。

一個處於割裂狀態、民眾沒有敬畏之心的民族,又怎麼能以自尊自強贏得他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