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高呼飲咖啡、看法國電影就是中產,另一邊廂,機構調查發現,逾半數受訪港人缺乏財爺的高雅情調,現實地認為持有二百萬至八百萬元物業的「有樓」一族才是中產。本港樓價高企下,大部分物業價格皆衝破二百萬元,這是否代表全港大部分業主皆是中產人士?除了收入與資產,中產還有何意義呢?

顧問老師:Johnny Chow

Q:物業成為界定中產的指標,反映本港何種現象?

A:以持有物業作為中產指標,反映出一般市民對樓價高企的無奈。房屋本屬生活必需品,但市民卻認為只有中產人士才有能力負擔,而一般人只能望門興嘆,而這亦反映市民認為通貨膨脹嚴重,物業才是可靠資產指標。另外,過於重視資產作為中產指標,是功利主義的表現。

Q:為何中產定義各有不同,該定義對社會研究有何幫助?

A:全球未有受廣泛認可的「中產」定義,一般會循收入、教育及職業多方面界定何謂中產階級。例如,本港統計處將月入一至四萬元的住戶列為中產,而海外多認為,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才屬中產階級。界定中產階級,可反映該城市的經濟情況、市民質素,甚至可反映該區市民的價值觀。

延伸思考

1.中產階層對推動社會發展有何幫助?

A:中產階層是低下階級向上流的途徑,可促進社會流動性,減少社會怨氣。低下階層可透過奮鬥成為中產,再邁向上流社會,向上流動可減少社會矛盾,促進和諧。另外,中產階層一向是政府稅收的重要來源,並會通過消費促進經濟發展,而擁有穩固中產階級亦是發達國家的象徵。

2.教育是否仍是草根階層進身中產的有效途徑?

A:高等教育氾濫,學歷貶值,即使少數人仍可通過教育,進身中產階層,但很大程度,教育己未能有效改善市民生活。大學教育中,除了少數如醫科般專業科目外,大學畢業生較難以通過學歷取得優越工作,未必能進身中產。而且,本港不少名校「貴族化」,富裕家庭可給較多的資源教育下一代,隔代貧窮成為本港嚴重社會問題。

3.低下階層進身中產困難,對社會有何影響?

A:低下階層若難以進身中產,社會流動性下降,充滿仇富情緒,階層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將影響政府的管治,及加劇社會不穩。另外,資本財富流入上流社會,貧富懸殊加劇,低下階層晉升無望外,中產階層更會萎縮,影響政府稅收,而缺少了有力的消費群,亦會影響經濟發展。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