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太陽虹

    黑灰白:奶粉風波

  • 曾幾何時,日本奶粉受到全港全國人民熱捧,特別在內地毒奶粉案被揭發之後,更是供不應求,買奶粉成為個人遊主打節目之一。

    一孩政策影響下,國人對嬰孩健康特別關注,可以理解,儘管中日外交關係微妙,國人崇尚東洋物質文化之風一直有增無已,對日本奶粉最具信心。港人擔心自己嬰孩糧食供應受到影響,也加入奶粉搶購行列。零售商為應付市場需求,到處開拓新貨源,大小品牌俱殺。日本貨受到顧客歡迎,運輸路程也比較方便,正式批發和水貨同時源源不絕,貨如輪轉。

    有些奶粉並非國際品牌,主要供應本國市場,針對當地嬰孩先天後天體質條件而煉製。最近在香港出事的日本奶粉,並非有毒,而是其中某些營養成分不足,原因是當地嬰兒早在母體內已經吸收足夠養分,毋須再特別求諸奶粉,日本製造商的解釋仍算合理,問題大抵出自香港食物標籤制度,嬰兒食品居然得到當局豁免,如非傳媒大事報道,顧客對奶粉營養成分和含量仍然茫無所知。

    購買食品時真正詳細研究標籤內容的顧客不多,父母們挑選奶粉主要還是聽從醫護人員介紹或受媒體廣告影響,即使附有標籤,普通人閱後也難求甚解。當局既然豁免標籤要求,便應該負責向市民廣泛灌輸有關奶粉成分和對嬰兒影響的常識,代市民把關,由食環署、消委會和海關聯手抽檢所有進口奶粉,並定時發表報告,簡明地分析不同奶粉營養成分及對嬰孩影響,讓父母為孩子選擇奶粉時可以有所參考,不致有如盲頭烏蠅,無所適從。

    我輩吃人奶和米糊長大,也不見得發育不良,頭腦蠢鈍。不過奶粉已經成為今天嬰孩主要食糧,父母當然不能掉以輕心,政府也必須予以支援,確保下一代得以健康成長。

    譚榮邦 前政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