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太陽虹

    神州聽雨:豆花小販轉型升級

  • 友從陸豐來,講到當地之事,如前市委書記陳增新近日被捕等等。這位朋友還講到一件事,令人有似曾相聞之感。當地近日打假風起,甚至賣豆花的也要有標明產品生產日期的證明,否則罰款一千元。小販一天所得可能都上不了百,哪交得起一千元罰款?這讓人想到瀋陽「打假」出手狠辣,連賣牙籤也必須有木材採伐證,商戶紛紛關門。

    瀋陽以打假為名查處商戶,據稱是為了變着法子的罰款撈錢,以補財政空缺。陸豐新規所為何來?朋友稱:轉型升級吧。好有想像力的玩笑。

    廣東提出騰籠換鳥轉型升級數年間,恰遇金融海嘯,企業想的是如何活下來,哪有心思搞轉型升級。政府除了提倡之語,也沒有多少好辦法,轉型升級效果不彰。如今,陸豐的做法讓人們看到了轉型升級成功的希望。這個做法簡而言之就是打正旗號,施以雷霆手段。

    一碗豆花頂多算得上趣味閒篇,經濟轉型升級則是宏大敍事,將二者放一起說,讀者諸君定會以扯淡斥之。但是,時下有太多不可理喻之事,讓人難以常理常情去看去想。

    在陸豐新規之下,豆花小販能怎麼做,尤可夫試着為他們想了幾條。印製標明豆花生產時間的標籤,隨時奉上。但是,缺乏監督就有可能造假。小販夜半勞作時誰來監督?既然無人監督,他所標的日期誰信?此路不通。

    改作坊式為規模化生產,豆花封裝成袋,印上生產時間、保質期,從生產、存儲、配送到售賣,流水作業。可是,對小販來說,有這個錢投入其中,何必再去賣只賺分毫的豆花?再說,小小的一個縣級城市有那麼大的購買需求嗎?投入與回報顯然難成正比。此路不通。

    進不了城就下鄉,上不了大道就走小路。凡事就怕認真,面對能想出賣牙籤要採伐證、挑擔賣豆花要生產標籤的工商管理人員,你往哪裏鑽?此路不通。

    尤可夫思前想後沒有良方,沉沉睡去,昨晨,也就是豆花小販應該叫賣的時分醒來,這個問題仍揮之不去。上網看微博,令人尊敬的《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的一段話映入眼中:「唐慧案、瀋陽歇業等一系列事件再次顯示,自下而上的改革事實上已在這個國家拉開帷幕。這首先是中國前進的正能量。」釋然,豆花小販的愁苦或許正成為推動中國前進的正能量呢!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