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金牌真的這樣重要嗎
倫敦奧運男子舉重五十六公斤級決賽,中國選手吳景彪獲得銀牌。賽後,吳突然鞠躬道歉說:「我有愧於祖國,我有愧於中國舉重隊,有愧於所有關心我的人。對不起大家!」
無獨有偶,同一天的女子舉重五十三公斤級比賽中,十七歲的中國選手周俊在抓舉中三次試舉失敗,這意味着她無緣該級別的金牌。於是,有人斥之為這是中國作為女舉霸主「最恥辱的一敗」。
同一天稍早,吳敏霞/何姿組合奪得女子雙人三米板跳水冠軍。有報道說,吳敏霞的媽媽前幾年被查出乳腺腫瘤,一直接受化療,但為不影響女兒訓練和比賽,她一直隱瞞;就連吳敏霞的外公外婆去世,也都瞞着。
平素灑下無數訓練汗水的運動員,誰人不想在奧運會上蟾宮折桂?但人生總難免挫折,比賽總難免失手,如果十七歲少女周俊的偶然失敗就被定義成「最恥辱」,那麼她豈不是要一生背負沉重的十字架才能贖罪?如果吳景彪的銀牌都意味着丟人和必須說對不起,那麼無數無資格參加奧運的運動員,又該情何以堪?如果吳敏霞最終未能奪得金牌,那麼面對曾經站在死神邊緣的母親,以及身在天國的外公外婆,她是否就應該無地自容?
運動員頑強拚搏全力衝金,無可厚非,當詠之讚之。但金牌不等於一切,銀牌同樣為國爭光,三次試舉失敗只能是遭遇滑鐵盧,而無關恥辱。在中國主張的價值觀中,「金牌至上論」已經滲入到國家肌理,以致運動員自己都天然地認為,失去金牌就意味着失敗。
至於吳敏霞全家為金牌付出的一切,則讓人看到了金牌對人性和親情的扭曲。金牌只是榮譽,它代替不了對母愛的感恩,代替不了人倫親情的溫暖,更代替不了人所以存活於世的真正價值。吳敏霞和她全家都是幸運的,而事情的相反方向,令人不敢設想。如果金牌之重真的就不可以失去,那麼人性、人倫、人情就必定要為之犧牲嗎?
奧運的精髓,一是更快更高更強,二是重在參與。但中國的問題是,只看到競技的輸贏,忘記了參與的歡樂。有人為此打了個比方,說中國參加奧運會,感覺就像一幫朋友開開心心周末聚在一起打麻將,突然來了一個職業賭徒,他想方設法、窮盡手段要贏走大家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