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酒梅酒含致癌物
消費者委員會早前測試三十六款黃酒、紹興酒、花彫酒、糯米酒及梅酒,驗出三十四個樣本均含可致癌物質氨基甲酸乙酯,當中「古越龍山正宗紹興陳年花彫(五年)」含該物質量最多,其餘由浙江出產的酒品普遍含該化學成分。結果亦顯示,酒精產品含該類致癌物質含量差異大,但本港暫未有法例規管發酵食品及飲品,國際間亦無「安全水平」可循,建議市民最好少飲為妙。另外,食物安全中心稱,不少標榜可強身健體的內地酒,產品均沒有營養標籤,隨時觸犯有關法例。
驗36款34樣本出事
消委會測試三十六款包括十六款紹興酒、八款糯米酒及十二款梅酒產品,結果有三十四個樣本驗出含不同程度的可致癌物質氨基甲酸乙酯。當中含量最高的是浙江出產的「古越龍山正宗紹興陳年花彫(五年)」,達每千克含零點二六毫克,同樣產自浙江的「塔牌八年陳紹興加飯酒」及「古越龍山三年陳釀紹興加飯酒」分別驗出含零點二二及零點二毫克。
是次樣本酒類含氨基甲酸乙酯由每千克含零點零一至零點二六不等,差異非常大,消委會指出,本港暫未有法例規管酒精飲品含氨基甲酸乙酯最高限量,亦無相關國際標準跟隨,只有個別國家如加拿大有訂明葡萄酒及水果拔蘭地其最高限量,因此根本沒有一個所謂飲酒的「安全水平」。
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即使暫時有限制含氨基甲酸乙酯飲用標準,但酒精飲品亦含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令人類患癌的物質」的乙醇,建議經常飲酒的市民,應控制飲量,兒童、青少年及孕婦更應滴酒不沾,以減低對身體傷害。
據了解,氨基甲酸乙酯又名「尿焥」,是發酵食品或飲品在儲存過程中天然產生的物質,在釀酒過程中,苯甲醛與乙醇發生化學反應後產生氨基甲酸乙酯,市民攝取該物質的最主要來源是來自酒精飲品,其他發酵食物如豉油及乳酪亦同樣檢出氨基甲酸乙酯。不過,香港城大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表示,需長期攝取氨基甲酸乙酯方會致癌,若市民平日品嘗一兩杯酒,對健康的威脅不太嚴重,呼籲市民毋須過分擔心。
供應商:害處存爭論
消委會出版的選擇月刊引述「古越龍山」正宗紹興陳年花彫(五年)供應商回應指,酒精才是酒精飲品最大的危害,雖然發酵產品含有氨基甲酸乙酯,但該物質對人體的害處仍存有爭論。至於該產品的供應商則一直未能聯繫上。
另外,食物安全中心表示,根據《應課稅品條例》,酒類濃度超過百分之一點二的已包裝產品,可以獲豁免不附有營養標籤,不過,如果產品標籤或宣傳品中有任何如「含豐富維他命」或天然補品的表述,則屬「營養素含量聲稱」,須加上符合法例要求的營養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