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時勢造英雄,現在是政府造英雄。繼劉曉波、胡佳、譚作人、滕彪之後,剛剛逃出山東東師古村的維權盲人律師陳光誠,正是不少中國人以至地球人心目中的英雄。
陳光誠是一個農民,本來在鄉間寂寂無聞地生活,他走上英雄路,完全是政府一手造成的。先是製造冤獄將其囚禁;出獄後又將其軟禁,過去兩年都有數百公安包圍其生活的小村,連他剛上學的孩子也有數人「貼身保護」。他不僅不能見客,也被剝奪被探視的權利,外國記者及明星來訪均遭粗暴對待,最終迫使其拋妻別子漏夜「出逃」,以網上視頻的方式對政府發出強烈控訴。一個泱泱大國,竟然連一個盲人都容不下,一個「逃」字,凸顯陳光誠的無奈,也是十三億中國人的悲哀。
陳光誠事件至少解釋了三個謎團:一是為何內地維穩經費超過軍費,二是為甚麼中國外交表現軟弱,三是為甚麼中國人都愛移民美國。這三者其實相互關聯,在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下,當局為了對付維權人士興師動眾,如臨大敵,勢必無暇他顧。對內窮兇極惡,對外軟弱窩囊,不少人走到「叛國投敵」這一步,其實是被迫的,當年的方勵之,早前的王立軍,今日的陳光誠,莫不如此。
世有暴政,遂使盲人成名。當局的眼中釘、肉中刺,往往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反映官民對立、離心離德到何等程度。可能有人說,這些維權人士的背景殊不簡單,都有外國勢力支持,也許這是事實,但不可否認的是,官場腐敗、執法野蠻,起到了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作用。
中國政府不僅製造英雄,也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提供了大量人選,今年的和平獎桂冠,說不定又落在空椅子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