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爭買死地 政府束手

顧問老師:歐陽凱琳

「死無葬身之所」是最惡毒的詛咒。不過,在今天香港就是對貧苦大眾的預言。骨灰龕位買少見少,更被炒高至幾十萬元一個。如果想死後骨灰能有安身之所,讓後人在春秋二祭聊表孝心,就先要出得起錢。擔心龕位被炒高?生人只能夠大灑金錢買「死地」嗎?

Q:殮葬用地商用價值低,是導致墓地短缺的主因嗎?

A:不少現有墓地位處偏遠地區,例如將軍澳或哥連臣角墳場。港府奉行高地價政策,庫房收入依賴賣地。從賣地角度考量,沿海地皮環境優美,背山面海,用作居住用地,必可為庫房帶來可觀收入,社會各界,如政黨、地產發展商都反對政府將沿海地皮闢作墓地。

Q:現時港人爭買死地,殮葬用地到底有何重要?

A:因港人意識到墓地、龕位將會持續短缺,而政府又未有對策。雖然本港的房屋與墓地同樣短缺,但房屋供應可靠自然流失、移民、租住買賣等許多因素,使供應量維持穩定,但墓地供應不會大量增加,令需求只增不減。眼見骨灰龕位可能買少見少,市民便爭相購買。

延伸思考

1.為何華人社會對海葬、紀念花園等殮葬方式反應冷淡?

A:中國人重視家庭關係,儒家思想推祟孝道,這包括父母離世後也要祭祀侍奉。掃墓不但是為了拜祭先人,更是維繫宗族的重要活動,當墳墓這實體憑弔對象失去,會令後人難以向先人表達懷念。而將骨灰撤於海或紀念花園,都令傳統中國人感覺對先人不敬。

2.骨灰龕場不足,但無人願意在居住地點附近興建骨灰龕場,政府該如何平衡?

A:在香港興建龕場,選址相當困難,設於任何一個地區都會惹來反對聲音。不過,坊間曾倡議於空置工廈設龕場,此類工廈荒廢多時,且遠離民居,只要政府改變土地用途,是可行方法之一。事實上,政府應該積極考慮其他可行建議,盡快增加骨灰龕場。

3.殮葬用地持續短缺,殯儀服務收費不斷升高,這會引發甚麼社會問題?

A:生養死葬是人的基本需求,是必要的社會服務,不能將殮葬服務純粹視為一盤生意,依賴自由市場調節。但在求過於供下,殯儀服務持續加價,令低下階層無力承擔,故此,政府需要將價格限制於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