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太陽虹

    神州聽雨:外交困局源於價值觀

  • 緬甸對於中國的意義有多麼重大,觀察家們早有結論。第一,它是中國西南諸省南下出海口,從這裏揚帆出海到歐美,運輸成本比陸路要小很多;第二,緬甸有着豐富的油氣和礦產資源。

    所以,在中國的戰略規劃中,雲南被定義為打開東南亞出海口的橋頭堡。遺憾的是,中方這一形象性表述卻因為和戰爭存在着某種聯繫,被外人理解為中國對於東南亞地區有着強烈的軍事訴求。面對這樣的誤解,北京只有無奈地苦笑。

    歷來小國的處世之道,都暗含了平衡的關鍵因素。緬甸軍政府執政時期,國內社會政治一片黑暗,出於對中國提供蔭護的報答,軍政府義無反顧地投向了北京懷抱。但隨着中國對緬甸投資的一再加碼,緬甸方面清晰地感覺出,自己的政治經濟命脈已經掌握在北京手中。統計數據表明,截至明年三月份的本財政年度,中國承諾對緬甸投資將超過一百四十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對緬甸投資最多的國家。緬甸一年的GDP才不過數百億美元,中方的巨額投資對於這個國家意味着甚麼,不言自明。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緬甸領導人開始努力達致平衡外交。其所啟動的各種改革動作,一方面有美國施壓的因素,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改革都有着明確的靠攏普世價值觀的方向,緬甸如此做法,在向美國示好的同時,更可理解為對單一依靠北京的政策修正。腳踩兩隻船確有風險,但如果能夠掌握好平衡,左右逢源也是一種可能的結果。緬甸如此計算國際格局中的自身位置,於其本身並無過錯,外人也不好指摘。

    美國國務卿希拉妮在這樣的背景下歷史性地訪問緬甸,可謂正逢其時。可以想見的是,美國在中國這一後花園的所在施展「援助加價值觀輸出」的「巧實力外交」,與北京單純的經援外交相比,對緬甸的誘惑力足可一拚。而最令北京難受的,則是對緬甸投之以桃,緬甸也報之以李,但隨後引來了對中國虎視眈眈的一頭狼。而且,這頭狼還是以普遍認同的民主政治改革、解除制裁的名義引來,北京無法反對,只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導致中國外交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其實仍是北京對普世價值觀的拒絕。如果北京不能拋棄如此立場,未來失去的還不止一個緬甸。

    傳媒人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