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知健:網上開診治焦慮抑鬱
【本報訊】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專家稱,善用互聯網可改善焦慮症及抑鬱症初期患者病情,患者於輪候接受精神專科治療期間亦對精神病有基本認識。有八十後怕被標籤不敢求診,從互聯網得知「中晒」病徵終求醫。
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麥穎思指,目前本港的精神健康資訊與求助途徑不多,患者容易忽略病情而延誤醫治。按醫院管理局數據,○八年共有四萬人確診情緒病,僅有少於三百名精神科專家可提供治療,麥估計,患者平均輪候三個月至半年才可接受治療,易令病情惡化。
外國病例療效顯著
現時英國及澳洲有使用網上認知行為治療治理酗酒、焦慮症及抑鬱症等問題。麥穎思綜合多國數據表示,部分網上認知行為治療診治初期抑鬱症及焦慮症的成效,可達零點九分或以上,代表治療效果顯著。她又說,考慮到部分焦慮症患者懼怕於溝通期間有眼神接觸,患者可於網上隨時接受治療,也可省卻交通及醫療費。麥相信,本港近九成九青少年都有上網習慣,療效應相當顯著。
二十七歲的Eizzy畢業後有兩年因擔心辦事不力,經常緊張地檢查工作程序及不停洗手,其後更因壓力大而辭工,閉關在家兩個月。她從網上尋求心理專家意見,終由家庭醫生轉介至精神科專科門診治療強迫症,至今可重投工作。輔導員潘青萍大學時期也曾飽受學業壓力而「狂洗碗」發洩,康復後以過來人身份勉勵患者。
新生精神康復會及中大推行「MIND EASY」青少年精神健康自學網站,提供焦慮及抑鬱症評估及知識,市民可瀏覽www.mindeasy.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