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百花齊放文化創新

內地從中央到地方最近突有「文化大發展」一口號之推動,當然和「文化大革命」不可相提並論,儘管二者有三字相同。所見口號推出的大會紛紛召開如儀,但外人對此事之深淺輕重根本無從丈量,亦難臆測其真正之目的或可能之作為。然風吹池水,所起之微波則非無痕紋可循。

中共成立於「五四」新文學運動展開不久之時,在其指領下,很快便有左聯文壇的出現,主張文藝不可無階級意識,必應為政治服務,此說直到抗戰時期毛澤東所發表之《延安講話》而至最高點。

之後經過五十年代「百花齊放」引蛇出洞的陽謀,文藝更變成純是政治之工具,毫無自發性可言。八十年代拜改革開放所賜,文藝空間是有所鬆綁,但好景不常,「八九」風波之後,一切又歸零,迄今官方的立場未再有突破,致令內地這麼多年來的文化發展一直是乏善可陳。

改革開放三十年,儘管主要表現在經濟方面,但風氣所開,其他方面又豈會不受影響,文化方面更是會集所有之大成。水往低流,人往高行,公眾只要有機會,又怎會不追求自由自在的創作空間?事實也確如此,現內地民間特別是在網絡上的文藝活動猶若吹不滅的野火,廣泛儲存的迸發能量甚為可觀。因此,當局與其使力於指令式的文化發展,莫若放開束縛,讓文藝界真能百花齊放。

美國律師盧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