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小氣候:新民主同盟狠摑白鴿黨
有選舉就有勝負,贏就是贏,輸就是輸,敗選不去反省,怨被人抹黑、狙擊,怨對手有鐵票,這些幼稚行為,何異於等吃政治免費午餐,到頭來落得流落街頭的窘境。
可以說,這次區議會換屆選舉,開啟了政治人物世代交替的新篇章,泛民兩大黨白鴿黨與公文袋,迷信明星效應的吸票能力,對手反其道而行,採取下驥對上驥策略,遣派名不見經傳、卻在選區深耕的「新人」上陣,竟然帶來驚喜,也再一次證明,區議會選舉的單一議席小選區制度,選民重視候選人的地區實幹遠多於名氣,讓白鴿黨和公文袋身兼立法會議員的重量級政治明星,一一在氹仔滅頂。
泛民兩黨個別政治明星不但選輸,而且輸得十分難看,白鴿黨的單雞、高達,公文袋的湯家驊、陳淑莊等,如果僅以些微票數之差落敗,還算風光轟烈,事實上這批泛民重量級人馬都輸足成條街,被對手一批寂寂無聞的小輩、後輩以大比數拋離,輸得十分肉酸。高達還有臉說區選與明年立會選舉的選區不同,為敗選遮醜,怕只怕他明年輸得更慘烈。
事實上,相對於黨內七名長期在地區活動、選前刻意淡化公文袋色彩而成功當選的候選人,陳淑莊與湯家驊低票落敗,顯然乃兩人的公文袋強烈色彩,成為兩宗官司首當其衝的受害者,被選民唾棄。白鴿黨又如何?去年政改之後,該黨流失一批忠誠擁躉,卻振振有辭爭取到大批支持中間路線的中產階層。理論上,這批認同白鴿黨支持政改方案的「新血」,應可成為白鴿黨此次區選的新票源,現實卻是這幾名有份對政改投支持票的白鴿黨立會議員,受到選民無情的懲罰,白鴿黨撐政改的多名政治明星,最終與反對政改的公文袋殊途同歸,雙雙落得敗選下場。白鴿黨怎樣解釋這個現象?莫非,人民力量的狙擊,是白鴿黨這批政治明星區選失利的關鍵?
反而,白鴿黨這次參選的黨員之中,不少知名度較低者都保住議席,與公文袋的情況相似,名氣愈大,輸得愈慘。白鴿黨那班永遠的政治大佬,有看到這次敗選,折射出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的意義嗎?
再往回看,去年十月因為政改爭拗,以新界東為主的白鴿黨少壯派出走,另起爐灶組成新民主同盟,在這次區選派出十名參選人,有八人當選,可謂對在區選受挫的白鴿黨最大的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