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哀之 而不鑑之

  • 浙江湖州萬民暴動,令人想到賈誼的《過秦論》,裏面有段話是這樣說的:

    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陳勝)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說的是秦朝暴政,舉國上下人人自危,生活厄困,人們無法安處自己的位置。在一陣令人窒息的躁動氣氛中,陳勝雖然只是無名小卒,不具像湯武般賢能,也沒有顯赫家世,但他在大澤奮臂一呼,迅即獲得全國人民響應。

    對比秦朝與今日的中國,社會結構大致上有以下分別:秦朝實施君主獨裁,全國人民基本上為一個皇帝服務;而今日的中國由一黨專政,十三億人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既得利益者,擁護現有政權;第二類是對現狀極度不滿的人,不惜以死相搏;第三類是介乎第一類與第二類之間,沉默的大多數。

    這三類人的發展趨勢,是既得利益者一個接一個移民外國,愈來愈多第三類人向不滿的方向發展。當極度不滿者變成大多數時,結果會發生甚麼,小生就不多說了,大家隨便找本秦史讀讀便知。

    啊,對了,唐朝詩人杜牧寫了篇《阿房宮賦》,這樣評價秦朝速亡:「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傳媒人林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