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噏:老土正時興 80後尋古蹟
○七年保衞皇后碼頭事件,加上本地電影《歲月神偷》於一○年揚威德國柏林影展,令80後更加關注保育問題,他們希望社會在不斷發展的同時,給予舊事物多一點生存空間。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主席梁炳華認為,青少年關注本地傳統文化,有助他們建立對香港的歸屬感。
這次我們找來研究香港古蹟文化逾十年的80後青年Stanley,分享研究點滴。
Stanley:我對香港古蹟的興趣,係由了解郵政歷史開始。初中時鍾愛集郵,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發燒友,一齊探討香港郵政歷史,搜集郵品,我嘅興趣亦慢慢擴展到香港本土歷史。
梁:喺我哋身邊,有好多好有價值、好獨特嘅古物古蹟,它們比千篇一律嘅商場更加有吸引力,只係我哋留意唔到。而在近年,保育成為熱話,很多年輕人留意古物古蹟,也參加民間團體所舉辦的古蹟及文化遺產活動。
Stanley:近年香港好多舊建築物被清拆,我喺香港土生土長,對香港有特別感情,希望可以做啲嘢,留個記錄,保留香港歷史。好似舊式街牌咁,以前嘅街牌係釘喺牆上,但因為建築物被重建、改建,街牌被拆咗或被遮擋。所以喺十年前開始,我就同幾位朋友走遍港、九、新界及離島,找到一百七十塊舊街牌,做咗詳細記錄。
梁:香港本土歷史,係社會靈魂,如果年輕人可以認識到更多本土歷史,可增加對社會嘅歸屬感,對建立本土感情好有幫助。
Stanley:現時有關香港古蹟嘅資料好少,部分亦不完整,如只有一幅圖或一段文字,我們便靠這些資料,再去搜尋相關的古蹟文物,呢個過程好似尋寶,有一定難度,好似之前睇到《香港文物誌》,有一段文字介紹長洲十五塊界石同一幅地圖,我哋就憑住咁少資料,去咗長洲二十幾次,終於搵到十塊,有啲仲喺亂葬崗側邊添!能夠保留呢啲歷史資料,真係好開心、好有滿足感。
另外,喺上年年尾,除咗長洲,香港還有八條村舉行太平清醮,部分更是十年一度,係難得盛事。為了親身見證每個太平清醮,我辭咗份工,用咗一個月時間,去記錄呢個傳統節慶活動。此外,我哋會定期舉辦活動,令更多參與人士認識到香港舊歷史、古蹟同文化。
梁:科技進步,相機、攝影器材嘅普及,年輕人可藉此為傳統事物作記錄,與同好分享,可增加他們的滿足感,樂意繼續參與古蹟保育,成為本港保育的生力軍。


Stanley
80後青年,研究香港古蹟及文化逾十年,研究範圍包括舊街牌、界石、傳統節慶及祭祀等。他於九八年成立香港歷史研究社,現為該會理事長,為對香港歷史有興趣的人士提供研究平台。

香港歷史研究社組團參觀港島寶雲道香港輸水橋。

香港歷史研究社組團參觀中英街界碑。(受訪者提供)

梁炳華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主席及中國歷史教育學會創會及榮譽主席,熟悉本港本土文化及歷史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