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香港管治人才朝廷難培養

  • 香港被英國人統治後,一直是一個重商主義社會,香港本身也從來沒有發生過社會革命,而重商主義本能的排斥政治變革,香港百多年來沒有產生也不需要產生引領香港發生變革的政治人才。

    政治人才可分為革命人才和管治人才。革命人才香港沒有條件出現,管治人才則因為香江回歸中國,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而有了這個需要,創造了一定的條件。但要產生這方面的人才絕非易事,因為尚有一些重大因素並不確定。

    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又需要特殊的政治上的管治人才,和內地的封疆大吏頗為不同。這樣的管治人才,理應只有在香港的環境下,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本土運作中才能產生,然而,弔詭之處也正在這裏。對於培養香港管治人才如行政長官,朝廷一直抓在手裏,用朝廷的思維挑選他們,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這樣的「管治人才」和香港社會本土脫節甚至格格不入,他們最終在港人眼裏成了「奴才」,成了「朝廷命官」,成了和「內地黨官」差不多的人物。這樣的人物,怎麼能得到港人的認同?怎麼能代表港人治港、管治好香港?又怎麼能成為香港真正需要的管治人才、政治人才?

    在普選中產生的人才又怎樣呢?這裏還是會碰到朝廷是否接受、是否任命的問題。這樣的人如果不入朝廷法眼,又豈能走上管治崗位,成為管治人才?

    柳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