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中日社會制度各有優劣

  • 日本首相菅直人終於抵擋不住各界的壓力,要親往地震災區慰問災民(最終因天氣原因又未去成)。奇怪的是,儘管各界對菅直人內閣應對災難不力批評不斷,但最新民調表明,菅直人內閣的支持率卻猛升了十一個百分點。

    很難解釋上述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在外界看來,菅直人內閣近期的表現,用「一團糟」形容並不為過。先是對地震帶來的次生災害估計不足,接着就疲於應對核危機,以至將幾十萬飢寒交迫的災民忽略在一旁。

    但是,日本民眾卻給予了菅直人內閣最大的寬容。匪夷所思的表象背後,體現了日本民眾的大局觀、驚人的堅忍力,以及大和民族上下團結共渡難關的凝聚力。他們明白,如果核危機不除,任誰的家園也將不保,相對於此,自己一時的飢寒實在算不上甚麼。

    換個角度思考,倘若中國領導人如菅直人內閣般應對災難,會招致甚麼樣的結果?答案很簡單:中國領導人決不會如菅直人一樣,竟然置災民於不顧,必定會第一時間趕到災區問寒問暖,發動全國上下共助災民渡過難關,然後親往第一線指揮應對危機。

    簡單的答案中,隱含着中日社會制度和運作體制的區別。日本是小政府和多黨輪流執政,內閣更換頻密也是世所少見,相對於中國大陸的舉國體制,在應對災難的問題上,日本呈現出民主社會慣有的弊病,即效率低下、捉襟見肘,缺少振臂一呼群起響應的大範圍快速反應機制。

    中國不是日本,菅直人也不是溫家寶。任何社會制度都有優有劣,民主社會效率低但犯錯少,專制制度效率高,卻因此易犯錯。單純因救災問題做比較,日本不如中國,菅直人比不上中國領導人,日本民主黨也無法和中國共產黨比肩。但是,災難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只是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持續時間短暫。更多的時候,生活是波瀾不驚的一汪潭水,這當中最可貴的,是生命在獲得尊重的前提下,還擁有自由暢順的呼吸。

    所以,向大度且擁有大局意識的大和民族致敬!也提醒菅直人看望災民時,應真誠地說聲「我來晚了」。

    Money18 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