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小氣候:建制派緊抱選票棄保皇
財爺鬍鬚曾上月發表被嘲為「史上最廢」的預算案,惹起天怒人怨,縱使他七日後「跪低」再發表人人派六千元的「派錢案」,再經過中央連番出手降溫,依然有逾一萬五千人上街怒吼,高呼「孖曾」下台,及後更史無前例地被立法會否決臨時撥款議案,令政府差點斷糧,可見行政、立法機關對着幹。
屬於建制派的建仔主席譚耀宗日前在大氣電波提出要改善行政、立法之間的關係,重提政府應委任更多立法會議員出任行政會議成員,意即增加內閣的民意代表,又或在政策出台前,先諮詢立法會議員的意見;而本身來自民主派、民主黨前副主席的行會成員張炳良亦隨即附和,然而被問及能否打破行會集體保密制及集體負責制,依然是舊調:由特首決定。
無論譚耀宗或張炳良所言均是舊調重彈,說了多少年,政府依然故我,倘若煲呔曾真的願意委任更多立法會議員入內閣,到頭來各政黨亦會各有考慮。
泛民主派加入行會的前提是政府放棄集體負責制及保密制,即是內閣的決定,他們在立法會也可以說不;那麼建制派又如何?若果再多一個議員入行會,若果在民意與政府相左的情況下,等如在立法會議事廳內少了一票,等如搵自己笨。
建制派與政府擁抱被稱為保皇黨,但在選票與保皇之間抉擇下,無可避免要選票,尤其是政府根本沒做到在政策出台前諮詢議員這個重要環節的本分,甚至在將軍澳堆填區廢法一役中,政府更有「跣」建制派之嫌,及後的申辦亞運、交通津貼,建制派依舊站在選票一方,可見在選票大過天的實際情況下,政府與建制派近年起了明顯變化,保皇也要取決於選票。
正如公文袋黨魁袋巾傑日前說,一個派錢的政府是衰敗的標誌。既然煲呔曾政府已步入夕陽政府,鬍鬚曾又變了政府負資產,建制派又何須緊抱這衰敗的政府而得失選民?有政界人士直指改善行政、立法關係,政府和政客都說了算,因為雙方也很了解根本是個死結,政府無法打破在立法會沒票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