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打長擊:活在危險中 時刻要走避
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洩漏危機擴大,令本港掀起一陣「核恐慌」。適當的擔心無可厚非,但過分的恐慌,例如搶購碘酒、食鹽,以為可以防輻射,隨時弄巧反拙。香港人深明「執輸行頭,慘過敗家」,有理冇理,搶咗先算。
現代人對恐懼的敏感度加劇了,英國報章使用「在危險中」一詞,從一九九四年的二千零三十七次,增加到二○○○年的一萬八千零三次。而在挪威的報章數據庫中,也發現「恐懼」一詞的使用率大大增加。
有關現象並非受到美國「九一一」事件影響,因這些增長早在「九一一」之前就開始。也許,這是個不確定的年代,人們內心不安,時刻擔心可能會有突如其來的災難;這倒應了蒙田所說的:「人類的脆弱性意味着,我們更多的是要逃離,而不是爭取。」
現代人雖然掌握無數資訊,可是,只要別有用心的人渲染一些恐怖傳聞,儘管少數人會持謹慎的態度,但還是有許多人不假思索地聽信這種未經證實的言論,像日本核輻射襲港的謠言,竟透過手機短訊瘋傳。
英國社會學家富里迪指出,恐懼文化已愈來愈成為西方社會的主導。這種文化的標誌是:相信人類面臨着摧毀日常生存的強大力量。
事實上,我們生於一個自己無法控制的世界,而香港人又特別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必定人心惶惶。香港人現在十分憂慮大亞灣核電站的安全性,有關當局應做好維修及保養,改善通報機制,否則一有問題,必定全城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