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大地:日對美對華外交格局不變

  • 被北京視為對華鷹派的日本外相前原誠司,因收受外國人政治獻金而辭職,北京網民有當年蘇聯的赫魯曉夫下台一樣的喜悅。與此同時,副外相松本剛明轉正,北京民眾又因為他是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的玄孫而對其反感。事實上,日本的外交政策主要由首相決定,外相更多是執行,再深究下去,日本的外交政策是由其內在利益結構所決定,政治人物可以改變或微調的空間是有限的。

    主流思潮還是依賴美國

    中國和日本都是東方國家,私交和個人感情在政治交往中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前原誠司上台之時,正值中日去年釣魚島撞船事件,前原誠司前後所呈現的強硬立場,本已在中國人面前失分,再加上扣押船長並要以日本國內法處置的手法,一改日本過去驅逐了事的模式,更加惹起中國人對前原誠司的反感。因此,被標籤了的前原在中國人面前總是帶刺的,他的下台自然使中日的外交官來往時少了感情隔閡。

    但是,中國外長楊潔篪說,他與前原幾次會談,在落實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上有過不少共識,並期待與新外相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這說明,北京還是明白個人感情因素不是決定性的。

    事實上,日本在處理對外關係上,對美對華是形影不離的,不會有孤立的對美關係,也不會有孤立的對華關係。日本親美主要是為了制衡中國,日本保持對華一定程度的良好關係,也是為了不至於過分依賴美國。菅直人政府的對美對華政策,實際上與在野自民黨是沒有區別的,倒是與民主黨內的小澤派、鳩山派南轅北轍。小澤一郎、鳩山由紀夫和菅直人為民主黨奪取到執政權,功勞最大的小澤因醜聞未能任首相,擔子落在鳩山身上,但鳩山在普天間美軍基地搬遷問題遭遇滑鐵盧,菅直人上台吸取教訓改行親美路線。在這一過程中,個人因素似乎起了作用,實際上,日本的主流思潮還是要依賴美國。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種種不安和恐懼更使小澤、鳩山的「脫美返亞」、謀求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理想失卻社會基礎。

    中日關係沒有大變空間

    另一方面,中日在釣魚島和東海的矛盾似乎並沒有凍結,日本不認為領土有爭議,北京則避免日方控制成「既成事實」,因此軍機、漁政船和漁船相機而動,設法凸顯爭議性。可以預料,今年釣魚島未必出現像去年的撞船事件,但形形色色的「摩擦」不會少。如果因為財政預算案通不過而引發菅直人下台,又將如何?筆者相信,基於中日結構性矛盾不變、中日美三角關係不變,中日關係也沒有大變的空間。

    古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