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刀集:適當時候說英語

  • 華人政治領袖,作風愈來愈貼近西方,除了形象上改穿西裝,語言上也是能說英語便盡量說英語,以為更能跟國際社會接軌。鮮有如從前的陳水扁,非但不說英語,就算說國語也帶着濃烈的台灣腔,所塑造出來的台灣形象,自不免跟國際有所距離。

    馬英九年輕時,曾任蔣經國的英文秘書,英文佳自不在話下,過往接受外國傳媒採訪,英語對答如流,總算是一洗阿扁時代的脫軌形象;惟最近一次接受外媒專訪,卻一改以往作風,全程用回國語,再透過翻譯答話。

    原因據說是過往採用英語,華文媒體對有關內容多有不同解讀,造成誤解,故此情願選擇國語;可見所謂外媒專訪,重點還是說給人民聽,馬英九情願讓英語人誤解,也不要讓國語人誤解,更避免有心人大做文章。

    顯見這語言運用,還是有母語外語之別,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政治人物通常都小心應用,特別在怪責、批評別人的時候。比方說,從前的領導人要說本地記者「很幼稚」、「太簡單」,便突然轉用英語,使得可能是訓斥的說話原意,聽起來便有只限於批評的分際。

    現代人無論想對別人表達愛意或敵意,都愛躲在英語裏,就像情侶間說「我愛你」,英語說來便沒那麼肉麻;想要嚇唬別人,用英語更是神來之筆,像「你給我記住,你會付出代價的」,像「小心你的政治前途」,華人用英語說來,便是意會,不屬言傳;法律真個追究起來,這翻譯的意思,還有得抗辯,不至於落得一個恐嚇罪名。

    徐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