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知健:牙瘤阻恒齒需開刀拔除

  • 【本報訊】兒童乳齒脫落後卻久久未長出恒齒,家長難免憂心。先天基因異常或牙齒曾受撞擊,均可令牙胚組織變異,於牙骨內形成質地近似牙齒、形狀參差不齊的「牙瘤」,阻礙恒齒生長。有兒童齒科專科醫生指,牙瘤可令面部腫脹及麻痹,甚至可壓斷顎骨,少數個案更可能轉化成惡性腫瘤。

    香港港安醫院兒童齒科專科醫生區雄安指,曾接獲一名九歲半男童求診,兩隻門牙於三年前脫落,但其中一隻一直沒長出來,留下明顯牙罅,除影響進食,更被同學取笑為「崩牙仔」。查問下得知男童約一至兩歲時曾跌倒撞傷牙齒,口部X光證實近門牙位置有六粒牙瘤,包括五粒似牙非牙的硬組織及一粒類似水瘤的軟組織,最大一粒約九毫米,完全阻擋恒齒,需開刀取出牙瘤。由於男童的牙齒已移位,故需再箍牙,約九個月後才順利長出門牙。

    壓神經線 臉嘴麻痹

    區雄安解釋,牙瘤是發育異常的牙胚組織,大部分屬良性,數目可由數粒至數十粒,大多呈不規則形狀,最常見於上顎四隻門牙附近,估計本港兒童及青少年的發病率少於百分之一。牙瘤一般沒徵狀,患者或只感到牙骨或面部些微腫脹,少數個案會壓迫神經線或出現感染而引致疼痛,多數因恒齒久未長出而發現。若恒齒已遭牙瘤擠至嚴重偏離原來位置,則可能需將牙瘤及恒齒一併移除,再裝上假牙。

    除先天性基因異常外,若幼年時曾撞傷牙齒,乳齒有機會猛力倒插向牙骨,令牙胚組織突變,增加患牙瘤機會。若牙瘤壓住神經線,可使嘴部及面部麻痹,極少數病例會演變成惡性腫瘤。他建議家長如發現子女久未長出恒齒,而對側同一位置的恒齒已長出逾半年,便應向牙醫求診。

    牙瘤(紅圈示)多出現在上顎門牙附近,可阻擋恒齒生長路徑。 (受訪者提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