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分歧 拉近距離
雖然北京亦認識到台灣的本土意識不代表台獨意識,但在本土意識的高漲下,與中原文化漸行漸遠,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兩岸應由文化來着手,尋求情感的溝通,分歧的化解,距離的拉近,以中華文化來連接,讓兩岸在求同存異的感情交融下向前邁進。
北京期待在經濟議題後,兩岸能進入政治議題,如何建立軍事互信、建立和平架構,相信不久將提上議程,而這最大的困阻乃在兩岸文化的差異。兩岸最大的合作基礎在於文化,但兩岸交流最艱難的障礙也在於文化。
蔡武赴台的第一句感言是「沒有異鄉的感覺」。同為炎黃子孫,但經過政黨的變革,台灣內部已悄悄起了變化,馬英九政府強調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與大陸傳統的中華文化有所區隔。當年國民政府赴台,大江南北各省份的人遷台與台灣本土受荷蘭、日本等殖民統治背景的影響,加以近年不斷民主化和受自由風潮的影響,更在傳統文化的保存發揚下,在自然醞釀的情況下創建了獨特的台灣特色中華文化。
蔡武在兩岸文化論壇中主打中華文化牌,呼籲兩岸共同推展中華文化,創造利多共享,然而蔡武口中的中華文化,與盛治仁談的中華文化有差距。近六十多年來內外的環境差異,使兩岸的中華文化在兩岸關係的發展文化史上產生深遠影響,就像著名的台灣牛肉麵是由四川口味再融合台灣口味演變出來的,如今受到兩岸的歡迎,因之兩岸文化應可花開並蒂。
台灣文化官員對中華文化的詮釋以台灣為主體,視為「移民社會」的史觀,迥異於蔡武從大陸出發以「五千年中華文化」為尊的史觀,兩種不同史觀當然產生不同的中華文化詮釋。
交流合作 互相尊重
文化不是零和遊戲,在文化的領域中交流合作,雙方都可能成為贏家,現兩岸文化交流固然是未來的趨勢,若要合作雙贏,前提是對彼此差異有認知,兩岸人民透過交流來尊重理解對方,以包容尊重的態度來接受對方,若光靠民族情感的召喚是不切實際的。
蔡武赴台,兩岸文化官員的會面,從政府層面來詮釋北京是否能超越互不否認而達致相互承認,除了民族認同外,文化交流的成果會否導致政府架構的認同,惟有接受分治的事實,文化交流才能越過藩籬,交流之路才能更深遠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