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6/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中華鱘生猛再現海洋公園

【本報訊】中央再送港的十條中華鱘昨午於海洋公園正式與旅客會面,當中三條回鄉「休養」一年多後,最近再隨同伴重臨香江投入淡水生活,在獨立大魚池中自由游弋。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指,○八年與內地研究嘗試以海水飼養中華鱘,由於每條中華鱘適應力不同,部分最終「客死異鄉」,今次改以淡水飼養,中華鱘至今健康良好,相信不會再有大問題。他又透露,今個財政年度尚有半個月完結,有信心總客量可突破五百萬人次的歷史新高。

多種淡水魚伴隨來港

海洋公園耗資逾千萬元將「鯊魚館」改建而成的「中華鱘館—長江足跡」昨午揭幕,內設容量四十二萬公升的淡水主魚池,設計以長江自然生態環境及其急速水流為藍本,可因應不同情況調校水流強弱。今次新進駐的十條中華鱘,年齡二至十歲,身長由零點八米至二點二米不等,全部由廈門到來,伴隨移居香港者還包括胭脂魚、圓口銅魚、中華倒刺(魚巴)及白甲魚等淡水魚種。而香港特有淡水魚包括香港鬥魚及高體(魚旁)(魚皮)亦成為中華鱘的「鄰居」,另設水缸展示。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代表危起偉表示,去年返鄉「休養」的七條中華鱘,已重新適應淡水生活,當中最大的三條今年再送香港,餘下四條裝上追蹤器放回大海生活,有助研究中華鱘生活特性。他提及今次新進駐的十條中華鱘中,最長一條有二點二米長;由於中華鱘身長可達五米,水缸長度應為身長三倍或以上,擔心水缸細小將來要另覓場地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