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烽火台:值得反思

「光纖之父」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港人與有榮焉。高錕雖然生於上海,但中學時已移居香港,就讀於聖若瑟書院,曾經考上香港大學,一九五九年在港結婚,一九七○至七四年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學系,並於一九八七至九六年擔任中大校長,在他一生中,至今已有超過一半時間留駐香港。

但高錕與香港的深厚淵源,不能類推為諾貝爾獎與香港的必然關係。必須認清的事實是,高錕在英國倫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發表今次獲獎的主要論文是在來港任教前的一九六六年,當時他受聘於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屬下的實驗室,發現可用價廉物美的玻璃纖維代替金屬作為長距離傳輸訊息的物料,為今天的寬頻互聯網世界奠下基石,時至今日,有關專利仍然屬於ITT。

如果香港也有一家類似ITT的機構,高錕是否還須遠赴英倫進行研究?該項專利是否也可歸於香港?如果本港把握此一成果,是否也可改善今日經濟結構過於單調的弊端?為何港府發展「科技港」後,本地科研投入比率仍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席?為何科研投入如斯微薄,官員們卻不斷向科研人員催討成果?為何香港人的科研成果屢被外國買去?為何港府未能推動本土科研成果商品化?為何香港人至今認為科研遙不可及,甚至視為畏途?香港何時才能獲得一個真真正正屬於自己的諾貝爾獎?

高錕榮獲諾貝爾獎,實在值得港人反思。

林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