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有這種觀點呢?共同社首先自我批評,指鳩山早前在聯合國大會演說中激情洋溢地指出創建東亞共同體的意義,但在那背後,日本的外交戰略隱約可見──提出亞洲外交長遠規劃,抗衡日益崛起的中國、印度,保持日本在亞洲的影響力。
與中國南韓有分歧
在自我打了一巴掌後,共同社又引述中國外長楊潔篪在上海會見日本外相岡田克也時所說,「中國是最早支持和倡導東亞共同體的國家之一」,然後牽強附會地解讀說,這似乎是在告訴日本,東亞共同體是中國最先提議的,進而以此牽制日本並主導今後的具體工作。同時,共同社還引述《環球時報》的分析稱,這樣做是「試圖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亞洲新秩序」,進而達到「為了對政治體制不同的中國進行包圍和封鎖」的目的。因此,共同社得出中日「同床異夢」的結論。
同時,它還認為,南韓也有其自身的考慮,南韓是希望在歷史教科書和在日韓國僑民參政等問題上,換取日本的讓步。正因為如此,若處理不善,「亞共體」反可能成為破壞日韓關係的雙刃劍。日本除了在歷史認識問題、美國參與問題與中韓有分歧,在基本成員方面也有不同意見。例如,日本希望將印度、澳洲也吸納進來,而中韓則更傾向於加上東盟。
指中國要爭領導權
一會兒說美國反對,一會兒說中國要爭領導權,正正說明日本輿論對於鳩山「亞共體」的良苦用心,能夠真正從日本發展的戰略高度去認識的人不多。日本經過十多年的經濟徘徊,數次金融危機衝擊,主要靠中國市場度過危機,真正看透日本未來的領導者,明白日本的未來在亞洲、在中國。鳩山就是這樣具有遠見的領導者。問題是,日本在國防和外交上長期受美國約束,但經濟上又長期在世界和亞洲都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日本長期將自己擺在高於亞洲、優於亞洲的位置上。鳩山的「亞共體」構想,也可以說是「脫美返亞」的一個表現。但問題是,在舊軌道上行走已久的日本人未必愉快接受。
說實話,「亞共體」符合中國的利益,一個強大的亞洲符合亞洲人的利益。而按照「歐共體」的模式,成員國是平等的,根據隻言片語指摘中國要爭領導權,未免太小人之心了。
事實上,「亞共體」的障礙不在美國,也不在中國,而是在日本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