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試過「抽筋」,即是肌肉痙攣。肌肉持續不受控的收縮,產生的痛楚當然不好受。不過如果抽筋不是出現在手腳,而是在體內的腸道發生,相信那滋味更是有苦自己知。原來腸道內的橫形肌肉,因氣體過多、炎症、精神壓力大等因素,便有可能出現不受控的收縮,引發腸抽筋。而有醫生指出,腸抽筋的成因很多,因此患者應求醫找出病因,作針對性治療。

腸道內如有過多氣體積聚,有機會刺激蠕動過分活躍,引發腸痙攣。

肌肉不受控收縮

所謂的腸抽筋,其實即是「腸痙攣」,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姚志謙指出,腸抽筋嚴格來說不能說是一種疾病,只是一種病徵,而引致腸痙攣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姚醫生解釋,腸道內的橫形肌肉一般會保持特定的規律收縮放鬆,產生腸內蠕動,從而將腸內的食物不斷推移。不過如果腸內出現異物或阻塞,腸道肌肉就會加速蠕動藉此將異物排走。而這種突然的加速蠕動,就有機會打亂肌肉收縮放鬆的規律,引發腸道的橫形肌肉不受控地收縮,亦即腸痙攣,這就好像我們跑步抽筋時小腿肌肉不受控地繃緊的狀況。

而腸痙攣會導致痛楚的原因是,腸道肌肉不斷收縮時,腸腔供血就會減少,從而產生缺血性的疼痛不適。姚醫生提醒,與一般常見的胃痛不同,腸痙攣產生的痛楚主要發生在肚臍附近的位置,而且痛楚出現有一定節奏,一下痛一下不痛,不像胃痛般持續感到痛楚。不過腸痙攣也有機會與胃部不適的痛楚混合出現,不了解情況下最好是盡快求醫。

氣體過多刺激腸道

引致腸痙攣的成因很多,姚醫生指出其中一類屬於腸胃疾病引發。如腸道發炎、腸道阻塞,便會引致腸內蠕動特別活躍,誘發腸痙攣,一般在有關疾病治愈後,腸痙攣就會完全消失。此外亦有多發性的腸痙攣,患者本身沒有明顯腸胃疾病,而腸痙攣產生的痛楚會時不時出現。姚醫生指,平日經常進食一些發酵性碳水化合物,如豆、蒜類、芝士、奶類製品、果汁,這類食物的醣類在人體內吸收得較慢,停留在腸道時間較長,而在消化過程中便會產生氣體。如氣體在腸臟積聚過多,同樣會有刺激腸道加速蠕動的效果,誘發腸痙攣。因此姚醫生指如果發覺患者出現多發性腸痙攣,平日便應盡量減少進食發酵性碳水化合物。

先治標再治本

腸道出現食物敏感亦可以是成因之一。如腸內的白血球接觸到致敏的蛋白質,便會分泌刺激器官,出現腫脹、肌肉收縮,引致腸痙攣。除此以外,即使完全沒有病痛,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亦可以是成因。姚醫生指腸道布滿神經元,因心理因素有可能會使神經系統失調,使腸道蠕動過分活躍,同樣會引致腸痙攣。而在治療方面,姚醫生表示可分為「治標」和「治本」兩個步驟。治標,醫生按情況會先替腸痙攣患者止痛,他說:「因腸痙攣發病時有機會伴隨嘔吐、消化能力下降,故一般會先採用打針方式放鬆肌肉,之後才會處方藥物。」迫切的痛楚紓緩後,便要治本,醫生會替患者詳細檢查,了解致病成因是否與特定疾病有關,然後作針對性治療,從根本上解決腸痙攣的問題。

鳴謝: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姚志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