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風瘌忌熱水肥皂浴
細個出風瘌,長輩總要將你包到實,生怕一被風吹到,症狀會蔓延全身,其實風瘌只是皮膚敏感的一種,可因為藥物、食物或天氣轉變等因素影響而發病,跟吹風絕無關係,而且風瘌徵狀明顯,要診斷並不困難,但因為致敏原因很多,且可同時混合幾種類型,除即時服藥外,也要注意生活細節,如避免用熱水及肥皂沖涼,並要戒口,才是長遠「甩瘌」之計。
Q1:為何會出風瘌?
A1:風瘌正名是蕁痲疹,是皮膚敏感的一種,因為身體免疫系統失調,而引發皮下血管的滲透性增加,令皮膚出現一團團凸起的疹塊。發病原因很多,常見如身體抵抗力差(如小朋友感冒後)、藥物敏感(如服用敏感藥或止骨痛丸)、長期病患者(如乙型肝炎及甲狀腺分泌過多)、食物敏感(如貝殼類、荔枝、花生、果仁、味精、酒精等)、家族遺傳(如有哮喘、鼻敏感等病史),甚或天氣轉變、壓力等都會引發。
Q2:出風瘌跟吹風有關係?
A2:沒有關係。因為很多人,特別是小朋友,都是因為身體抵抗力弱而出風瘌,家長不讓他們吹風純粹因為不想患者受涼而已,吹風本身不會引發風瘌。
Q3:風瘌有何徵狀?
A3:皮膚會出現一團團凸起的疹塊,有如蚊釘後腫起一樣,但面積會愈益擴大及與相連的疹塊連成一大片,還十分痕癢,徵狀一直持續1至24小時,當消退後又可能會在身體另一個位置出現,常見於手臂及腿部。輕微患者多見於皮膚,常伴隨痕癢,嚴重患者可能嘴唇腫脹,甚至於咽喉出風瘌,此等情況有機會阻塞喉嚨,引致塞息,另外,有些人甚至會在腸內出風瘌,令腸胃水腫而引發肚屙。
Q4:如何治療風瘌?
A4:急性(發病期少於3個月):服食抗敏感藥物治療,當中以第三代抗敏感藥物效果較佳,因副作用較第一代少,嚴重患者或須服用口服類固醇。
慢性(發病期多於3個月):除服用抗敏感藥物,亦應抽血檢驗,了解是否甲狀腺分泌過多、大便是否有寄生蟲、乙型肝炎帶原者是否病毒變惡,以及檢驗是否患有紅斑狼瘡症或類風濕關節炎等。
Q5:患者生活上有何要注意?
A5:避免用肥皂及熱水洗澡,這樣會令皮膚愈來愈乾燥,令病情反覆,反而沖暖水涼及吹冷氣,會令患者較舒服,此外,食物敏感引發風瘌的患者,應注意戒口,特別是貝殼類、味精、酒精、花生及果仁等,也可進行皮膚點刺測試,確定致敏原。
風瘌常見類型
鹼能性:
通常對熱量敏感,用熱水沖涼或運動後出汗發熱便出風瘌,風瘌多呈紅點狀,伴隨痕癢,可能治療3、4個月後復原,但隔半年再翻發。
壓迫性:
因為皮膚受壓而引發,例如褲頭帶或胸圍帶太緊,令肚皮及胸口出風瘌,此外,膠袋挽帶緊掛於手肘,也有機會出風瘌。
冷凍性:
因為天氣太冷或開冷氣太涼而引發,但此類型十分少見。
皮膚科專科醫生 馮偉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