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食肉菌截肢保命

  • 一些非常細微的擦傷、割傷,往往不太起眼,很多人都未必會好好處理,但原來很小的傷口也有機會導致「食肉菌感染」,而且感染後皮膚表面幾乎是無迹可尋,但事實上深層組織可能因而壞死並迅速擴散,大家絕對要小心留意。

    近年不時出現新型病毒肆虐,市民一聽到像食肉菌這類「惡形惡相」的名稱時難免心慌慌。究竟食肉菌是一種怎麼樣的病菌呢?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指出,其實我們常聽到的「食肉菌感染」只是一種港人的地道叫法,這屬於一種嚴重細菌感染,正式名稱為「壞死性肌腱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值得留意的是,所謂的「食肉菌」其實並不真實存在,因為這類筋膜炎往往是由非特定的細菌病變而產生,可以是一種或幾種細菌混合引致。而這些細菌也並不罕見,其中就有金黃葡萄球菌、鏈球菌、創傷弧菌等,全都能在一般的生活環境中出現,而創傷弧菌在香港算是較為主要的致病源頭。

    擴散速度驚人

    「食肉菌感染」雖是一種可在短時間內致死的嚴重細菌感染,但高醫生表示大家不用太過驚慌,事關創傷弧菌這類細菌本身並不惡毒,一般人的身體都能抵抗,而其出現病變引發壞死性肌腱筋膜炎的機會其實很微,據統計,全美國的感染個案1年內不足1,000個,而本港1年內亦不足20個。那麼,這種筋膜炎其實有多嚴重呢?高醫生指出,病變的細菌循微小的傷口進入身體後,會大量破壞軟組織及筋膜,而最危險的地方是病情會迅速惡化,壞死的深層組織差不多能以每小時1至2cm的速度擴散全身,得病後12至24小時內便有機會因多發性器官衰竭而致死。所以即使此症的發病率不高,但如果未能及時處理,死亡風險仍可達二至三成以上。因此患者求醫後,醫生必須盡快替患者切除壞死組織及清除膿腫,情況嚴重的話甚至要把部分肢體切除,阻止細菌感染進一步擴散,以保存病人性命。

    小傷口大痛楚

    既然它的擴散速度驚人,能愈早發現求醫當然愈好。高醫生表示,其實可見的病徵並不明顯,患者的傷口初時只會有輕微的紅腫,陸續雖然會出現發燒、發冷、皮膚表面出現小水泡等徵狀,但這已代表情況變得嚴重。較為有效的判斷方法是,此類筋膜炎即使表面傷口很小亦能產生極大痛楚,所以當你發現身上的傷口微小但卻異常劇痛時,便要盡早求醫。此外,高醫生還指出糖尿病、腎衰竭、血管硬化、肝硬化的患者屬於高風險一族,他們多數扺抗力較弱,較容易出現這類壞死性肌腱筋膜炎。不過目前引致細菌病變的因素還未完全確認,有一半個案患者其實並非高風險一族,因此高醫生表示大家只要適當處理一般割傷、擦傷,特別是被甲殼類海鮮弄損的傷口,要盡快以清水沖洗傷口及乾淨紗布包紮,那就能大大減低減染的機會。

    David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