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8/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朗談日本:邦人

香港遊客在菲律賓遇上慘劇,成為了國際新聞,但日本那邊關注度不高,因為事件沒涉及他們的「邦人」,日本人在特定場合以「邦人」來形容本國人。

我們一般將「邦」字解作國,通常指別國,例如邦國,但日本人習慣以「邦人」形容身在外地的同胞。例如日本人在外國遇上天災或意外,傳媒就會報道成「邦人」遇事,好像跟我們的理解略有差異。

不過我翻查過《辭淵》,「邦人」的確解作本國人,相信日語「邦人」一詞源於古時的中國文化。日語還有「邦畫」及「邦樂」這些詞語,意思是日本本土電影及日本音樂,而相對的西洋電影及音樂就是「洋畫」及「洋樂」。

儘管日本人稱西洋食物為「洋食」,但日本食物稱為「和食」而非「邦食」。再者,和菓子、和室及和服等均不可稱做邦菓子、邦室及邦服。嚴格來說,「邦」意思是本國的,「和」是指日本風味的。

有個說法是,當中的「和」字其實由「倭」字演變而來,古時中國人稱日本做「倭」,明朝時代更將日本人稱為「倭寇」。

最初日本人隨之稱自己的國家做「大倭國」,後來認為「倭」字有貶意才易名「大和國」。

對我們來說,菲律賓慘劇中的受害者全是「邦人」,故此大家都有切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