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路中拾遺:你想問甚麼

接受某大學新聞系學生的人物訪問功課,她在訪問中不諱言自己沒有查過我的資料。我非常納罕。如果這是你自行選擇的訪問對象,是你有興趣想接觸的,你怎可能事前完全不做任何功課?如果不作資料搜集,你設定的問題,又哪有深度與獨特性可言?不也就是那些百搭老土問題了嗎?

終於我忍不住問,這些「你有甚麼話對香港年輕寫作人說」之類的學生報指定問題,真的是你想問的嗎?還是你以為你的教授、你的讀者覺得你應該要問,所以你才問?對方愣了一會,然後說,其實,我不是真的想問的。

如果你不想問,那你為甚麼要問呢?訪問結束,晚上收到對方的電郵。她說其實新聞不是面向大眾的嗎?如果只問自己想問的,不問大家想知的,當中該如何抉擇?

我跟她說,新聞的讀者是大眾,但不一定是服務大眾。如果作為新聞工作者,沒有教育和反過來影響大眾的勇氣,一味取悅媚俗,想着大家想要甚麼,你就寫甚麼,這樣的工作,似乎並沒有甚麼值得人付出和尊敬之處吧。

我一直相信訪問是一次問與答雙方都互相得着、互相啓發的溝通過程。好的訪問,即使大家不過萍水相逢,往後未必再見,還是會讓人覺得大家曾經彼此照見對方的靈魂的。可惜,對於這個事前完全沒有用心準備,連被訪者的姓都一直寫錯的未來新聞工作者,我除了冒着被討厭的危險苦口婆心勸勉一番外,也不曉得能做甚麼了。

坦白說,將來的新聞與資訊自由,由這些孩子去掌握,實在很教人擔憂。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