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海外媒體的消息稱,中證監計劃月內成立一個新部門,負責監管公司債市場,新部門將制訂解決違約的規定,基本原則是由市場來決定誰將破產、誰不會破產。這個訊息釋放的政策動態是,設立新部門的用意,是監察公司債的情況,以便及早識別風險,但無意出手打救保駕,以作為打破長久以來的債務隱性擔保意識的改革。

中證監決不是無的放矢,今年是公司債償債峰期,專家估計有出現小規模債災的可能。早前上海超日償債違約,正是風雲變色的先兆,隨着時限逼近,現在適逢「山雨欲來風滿樓」時刻,當局有動作是理所當然,何況若債務違約真的聽憑市場處置,債災為害程度恐怕難料。

因為當局根本不知公司債這潭水有多深,目前就公司債總規模的說法含糊不清,說少的幾萬億之譜,說多的高達十多萬億元,含混中能肯定的是一個龐大的數額。讓違約事件順應市場力量「自然發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得看看,違約、破產是小範圍抑或大面積事件。

若出狀況是小範圍的,當局自然能安心靜觀,任由企業被債務吞噬;若大面積出事情勢就很不同,在金融系統裏一旦火燒連環船,當局怎能不救火?所以在處置上,就算硬話說在前、說得夠響口,始終暗地裏會做預案,以防萬一事情鬧大時,還得出手收拾局面。

儘管當局一再表示,有心藉着違約、破產事實,懲誡、教育債務發行者和投資者,正如有意以上海超日為「教材」作風險警示,但終究是車到崖前踩煞晚、船到江心補漏遲,懲誡與教育作用是預後不讓事件再發生,當大面積違約、破產出現時,懲誡與教育不能代替救火處置,若勢色不對當局仍難免要出手。

回過頭看,公司債這潭水有多深?也許當局未料到公司債氾濫得太厲害。有資料指出,公司債膨脹得比地方債更快更甚,並且凸顯兩個特點:一是幾多都借、幾貴都借。不少企業並不是視乎業務需要,確定借多或借少,而是借得到手就借,息口高高也無拘,甚而到了以債冚債關頭,借債息口高到十多二十厘,債重息高必然增加違約風險。

二是用途不當、金融打滾。借債不是發展業務,而是轉手放貴利,或炒作金融產品賺快錢,因而資金相對集中在金融體系空轉,少與實體經濟沾邊,打造了專事炒作的債務資金鏈,隱藏着一損俱損的風險傳導憂患。為何說公司債違約可能火燒連環船,致事態失控概率不小,就因為與借到手的錢用途不當有關。

很明顯,從公司債資金相對集中在金融體系空轉來看,公司債不僅僅是企業與企業,或者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殃及牽連,而很大程度將銀行捲入其中。一旦公司債出狀況,令事態擴大,當局定然不能安心靜觀,肯定得出手,因此到時不是不救,而是選擇性地救誰或不救誰。一般相信,當局對銀行未能解除隱性擔保,其他企業就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