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計議歐債 緊縮強風轉弱
以美國為東道國的八國集團(G8)峰會,就全球經濟發表聲明,說全球經濟已現復甦迹象,但仍存在嚴重的「逆風」,故此八國領導人承諾採取所有必要措施加強和恢復經濟,與財政重壓進行鬥爭,承認對個別國家來說,正確措施並非一樣。這份聲明,法國新任總統奧朗德最中聽,德國總理默克爾肯定覺得刺耳,因為德法聯手打造的歐元區緊縮財政紀律機制,被加以「財政重壓」的名義撕裂了。
以「逆風」為「罪名」,緊縮強風將不再,這是美國的「成功」,美國一直力勸歐洲採超寬鬆的政策,被德法攜手力拒,法國後來易主,乾坤終得扭轉。奧巴馬的國家安全顧問表示,美國歡迎歐洲就「就業與增長的當務之急」展開辯論,總統無意在歐洲兩個最大經濟體間製造裂痕。明眼人都知,來說是非者,正是是非人。美國輿論認為,歐洲的危機關乎美國的經濟,美國的經濟則關乎奧巴馬的選情,華府對歐洲的熱切頓有合理邏輯。
歐洲將再次扭不成一團。隨着法國向左轉、希臘醞釀向左轉,緊縮的聲音已變調,可能迅速邊緣化。短期的焦點是有關希臘脫出歐元區的取向,儘管各方都做了準備,但實則都明白其中代價。希臘是否「出局」,成為扭計及摸底的角力。根據瑞銀測算,不論強國弱國,離開歐元區的經濟代價都極其高昂,遠高於留在歐元區的成本。歐元區解體的政治代價更難估量,現代社會還沒有一個貨幣聯盟瓦解,沒有伴隨內亂和戰爭的。
這堪可成為希臘扭計的籌碼,歐盟、歐央行等一眾管治機構,嘴再硬、再不甘心,也要呵住像希臘這樣靠哭扭奶吃的孩子。可以想像,歐元區散亦難、不散更難的局面,必定要更長時間去整合,現在剛整合好的緊縮財政共識,眼看推倒重來,八國計議的首重就業與增長,能否快速成為歐債打救的共識,仍不無疑問。期間或需長時間的內耗,從而放任了危機加深。
中期的焦點是德國的角色令人關注。外界一直要求德國對歐債危機作出承擔,德國有德國的難處,擔起歐元區這爛攤子,與當年西德孭起東德,分量截然不同,何況德國政局有火燒後欄、恐淪法國翻版之虞。難以想像八國峰會期間,默克爾勢孤力弱的落寞無奈。德國將來可能被迫改變初衷,對歐洲走向超寬鬆政策作出政治承擔。以德國為轉捩點,歐洲滑向美式寬鬆是遲早的事。
當然,不必推測緊縮財政在歐洲遭到棄如敝履的命運,就算力主向左轉的政治人物,都知道不能再大手大腳過日子。奧朗德上台先減薪,是向外界所作的宣示,緊縮是不容放棄的大方向,但將是長時間的重建工程。歐洲危機長期的焦點就是存在不確定,放緩緊縮實施刺激經濟,能否在取得復甦成效的同時,不會產生重大的貨幣風險。依美國超寬鬆的效果,暫時看不到美國承受重大風險,倒是全球的貨幣風險日益累積,歐洲走上美式超寬鬆之路,歐洲自身是否安然,全球的貨幣風險如何演化,尚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