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租/售 | ![]() |
租 售 | |
樓盤由property.hk提供 |
港府預期,至二○三九年,本港人口會增加至900萬,故有需要覓地在未來興建為數約80萬伙住宅。
消息指出,香港過去開發10個新市鎮,有7個是透過填海開發取得,但自從通過保護海港條例,及二○○四年終審法院的判決,令本港水域填海幾乎被完全凍結,由二○○○至二○○四年的填海500至700公頃,下降至二○一○年的只有1公頃。本港人口增加不僅是來自港人生育下一代,還有每天150名因家庭團聚等理由新來港的人士、投資移民以及專才等。
重劃綠化地值得研究
面對近年富起來的內地同胞來港置業趨勢,香港如果無足夠可供發展土地,以應付一波又一波的外來購買力的衝擊,結果只是本地樓價被一次又一次推高,從而激化本地物價上升,衍生出各項民生問題。
香港只有1,000平方公里土地,其中20%已發展,其餘80%大多為郊野公園及綠化地,要開發新土地而又要應付保育及原居民權益等課題,十分不容易。港府現時構思中的解決方法包括:重劃工業地作住宅用途、在維港以外填海、發展岩洞、重用包括廢棄的石礦場、重劃沒有植被的「綠化地」、檢討長期未善用的GIC用地等,都是可以研究實行的辦法。
快速運輸網接駁內地
有指港府傾向以昔日曾考慮的填海地點為基礎,填海範圍主要集中在本港西面,包括青衣西南、大嶼山欣澳、竹篙灣、屯門27區、龍鼓灘以及新界東北的白石角等,並在填海時採用環保新技術,可減少對海洋生態如中華白海豚的影響。
筆者提出,在上述新增土地方法之外,可加以考慮本港與鄰近地區的合作。問一個基本的假設性問題:是不是將來所有新增人口都必須住在香港境內?新建的快速運輸系統,能否把「珠三角宜居生活圈」與香港聯繫起來?現時允許老人回港領取生果金已是一個例證。
參考另一個例子,是澳門政府與珠海合作發展橫琴。為何不考慮在港深邊境合作發展自由貿易生活區?融入珠三角的構想假如協調處理得好,這未嘗不是拓寬香港未來發展前景視野的新機遇。


香港過去開發十個新市鎮,當中七個是透過填海開發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