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21世紀東亞病夫掟錢也難醫

日本央行出乎市場預期,宣布把指標利率降至零,並且動用五萬億日圓從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及商業票據等,變相實行量化寬鬆。這被形容是意料之外,因為看來並非央行自己的主意,而是受政府壓力才出手,從經濟財政大臣在議息前高調暗示央行將有行動可見一斑。不過,撇開政治壓力不談,日本的經濟前景暗淡,救市只是遲早的問題。

從日本央行上星期公布的短觀經濟報告,已清楚看到大事不妙,企業對下一季非常睇淡,擔心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停滯,景氣將會迅速轉差。由於早已存在再陷衰退的風險,日本政府在公布短觀報告前,已宣布追加規模達四萬六千億日圓的補充財政預算,用來刺激經濟,既然財政政策已經出台,現在自然輪到貨幣政策接力表演。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泡沫爆破後,日本已不只一次實行零利率及量化寬鬆,藉着水浸市場來扭轉通縮、刺激經濟增長,結果卻無甚作用,今次會例外嗎?其實,在央行昨天突然出招前,市場已不愁資金短缺,由央行提供的超低息短期借貸工具林林總總,規模達到三十萬億日圓,理論上已可令資金氾濫,為何經濟表現還是反反覆覆、無甚起色呢?原因跟以往一樣,並非貨幣政策不夠寬鬆,而是傳導機制出現問題,根本不起作用。

日本經濟陷於停滯,有內外雙重原因。對外方面,過於倚賴外貿,尤其以出口往發達市場為主,當歐美因金融海嘯而陷入衰退,出口便即時大受影響,各國的超寬鬆貨幣政策間接刺激日圓匯價急升,更令出口雪上加霜。對內方面,市場封閉加上連年通縮,導致消費不振,失業率上升,企業沒有增加投資的衝動,就算央行不斷放水,亦只是被用於減債,無法刺激內部消費及投資需求,貨幣政策無法由上而下刺激增長。

此外,社會因素也不能忽視。如果有機會走在日本大城市街頭,看到的均是人來人往、生活如常,情況似乎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差,這正是問題所在。日本有不少研究指出,十多年來,幾個世代的人,長期生活在經濟低迷和通縮中,已經習以為常,導致現在的社會中堅缺乏老一輩的鬥心和創新精神,比泡沫爆破對經濟的打擊影響更為深遠。

日本滿身內傷外患,說是「二十一世紀的東亞病夫」絕不為過,值得那些正在崛起的新興經濟勢力引以為鑑。外界普遍的印象是今日的問題全是當年經濟泡沫的後遺症,其實是以偏概全。很多日本專家學者多年來不斷呼籲,必須解除市場管制,鼓勵競爭、刺激產業投資創造就業,以及減少倚賴出口,經濟才能重生。可惜政客猶如車輪轉,公務員則是抗拒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結果經濟不斷沉淪,就算央行的貨幣政策如何寬鬆,一樣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