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外電報道】恐龍約於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原因仍未有定論,日本科學家近日提出新理論,指是隕石撞地球後引發酸雨,令海洋變酸,殺死大量生物。

日專家新論

日本千葉工業大學行星探索研究中心的學者大野宗祐,在英國期刊《自然地球科學》發表新研究。大野以實驗模擬一顆直徑十公里的隕石,猛烈撞擊墨西哥猶加頓半島。

研究估計,撞擊使蘊藏豐富硫磺的岩石立即蒸發,形成大量三氧化硫氣體跟水蒸氣混合,化為持續數日的酸雨,導致海洋表層酸化。

大野估計海洋酸化使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令食物鏈崩潰,造成恐龍等大型生物滅絕。而在海洋表層下的生物則避過浩劫,最終取而代之繼承海洋。

他補充猶加頓半島含硫酸鹽岩石,如隕石撞擊其他地方,可能不會發生滅絕事件。

此前,有理論認為恐龍滅絕是因隕石撞擊猶加頓半島,激起大量塵土遮擋日光,令大量植物死亡,嚴重破壞食物鏈,造成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使當時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物種絕種。但此理論無法解釋為何海洋生物亦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