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視寰球:美國外交誰掌話事權

美國國務卿克里剛走馬上任,有關美國外交話事權之爭已在華盛頓甚囂塵上。在愈來愈強勢的奧巴馬及拜登面前,克里能有多大的外交揮灑空間,備受外界質疑。

奧巴馬的外交國安團隊已全部到位,除了克里任國務卿、哈格爾任國防部長,國家安全顧問多尼倫留任,其副手麥克多諾轉任白宮幕僚長,職缺由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布林肯接替。前國務卿希拉妮的政策主任蘇利文轉進白宮,擔任拜登的左右手。

白宮換將 抓回主導

從這些調整可見,奧巴馬與拜登的心腹個個受到重用。美國外交決策層並非鐵板一塊,歷來有「府院之爭」,尤其是總統與國務卿都比較強勢時,如果在外交理念上看法不一致,便容易產生碰撞。在尼克遜第一任期時,他最信任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類似秘密訪華等急重難辦的大事都交給他來處理,國務卿羅傑斯基本被架空,甚至被蒙在鼓裏。在小布殊第一任期時,外交大權則由副總統切尼及防長拉姆斯菲爾德操控,國務卿鮑威爾將軍淪為木偶,在國際場合的發言往往言不由衷,最後不得不黯然離去。

在奧巴馬第一任期,由於缺乏外交經驗,加上經濟遭受金融海嘯肆虐,其主要精力便用於應付內政,外交主要倚仗副總統拜登和國務卿希拉妮。組閣時,奧巴馬同意任由希拉妮挑選外交團隊人員,不加干涉,於是克林頓時代的一批外交老人集體回巢,希拉妮亦當仁不讓,拚殺在國際舞台一線,親自主持「重返亞洲」及「亞洲再平衡」等涉及美國外交轉型的工作。結果,希拉妮功高震主,讓奧巴馬顯得很難堪。

在第二任期,奧巴馬斷然換將,換上身段靈活、歲數偏大的克里接替希拉妮,目的就是重新抓回外交主導權。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總編輯羅斯可夫認為,無論是克里或哈格爾都無法改變當前美國外交議題,重大外交決策的地點是白宮,包括副總統拜登和國家安全會議高層官員才是真正主角,克里揮灑空間十分有限。

當然,克里是外交老手,在總統選舉失敗後,國務卿職位是其政治生涯的最後一站,一定搞出一些聲勢出來以歷史留名,不會輕易俯首帖耳。事實上,克里對希拉妮主持的「亞洲再平衡」戰略興趣不大,上任後幾乎隻字不提,其首訪目的地也選擇歐洲及中東地區,已開始展露自己的個性。

劉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