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獎無助道德 利誘難挽人心

  • 內地道德淪喪,見死不救成「主流價值觀」,當局為了重建道德,陸續推出一系列獎勵措施。可惜,僅僅憑利誘而不去除做好人的風險,根本無法挽回世道人心。

    最近不少地方都設立見義勇為獎金,廣州市最高獎金可達五十萬,還幫助解決就醫、就業、子女教育問題。福建省見義勇為英雄獎金從原來八萬元提高到十二萬元。當局期望提高獎金金額,「讓好人得到好報」來引領社會的道德風尚,與瀰漫的冷漠抗爭。

    重獎之下,必有勇夫,利益驅動歷來是政府駕馭百姓的不二法門,畢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用重獎來重建道德,顯然不是對症下藥。見義勇為核心在一個「義」字,而非「利」字,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是因為有良知,這種良知並不是建基於利益基礎之上,而是人性本善的正常反應。

    以佛山小悅悅事件為例,陳賢妹出手相救,並非出於金錢的算計,而是出於善良的本能,一個旁觀者毫無私利的即時反應,即便事後收到政府和企業大筆慰問金,她也毫不猶豫地捐出一部分給小悅悅治病。當陳賢妹一次又一次表白只不過做了平常的事時,厚厚的獎金反而是對其人格的侮辱。

    官德敗壞 司法混亂

    道德不是靠錢可以拯救的,也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東莞幾年前已大幅度提高見義勇為獎金,五年前已高達創紀錄的四十萬,但高獎金並沒有讓東莞成為中國見義勇為的道德高地,相反見死不救、見利忘義事件在東莞卻相當流行。

    中國道德沉淪,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官德敗壞,身居高位者往往是偽君子。這些年抓的貪官,無論是身為政治局委員的陳良宇,還是地方諸侯的陳紹基、王華元、許宗衡,表面上滿口馬列主義,實際上男盜女娼。「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如此背景下,社會道德怎能不崩潰?

    道德沉淪另一個原因,是做好人沒有好報,不僅沒有收益,反陷司法牢獄之災。從南京的彭宇案、天津的許雲鶴案,做好事者往往惹上麻煩、背上官司、承擔非常高的風險。司法是社會正義的底線,但內地沒有章法的司法,早已顛三倒四,該殺的不殺,不該殺的濫殺;該罰的不罰,不該罰的亂罰。面對精神錯亂,任意被人擺布的法律,老百姓怎會見義勇為呢?

    中國人通常說「世道人心」,先有「世道」再有「人心」,一個社會暴露愈來愈多傷口,官德日益敗壞,司法日漸混亂,又怎能指望人心歸於淳厚?攙扶有危險,助人須慎重,這恐怕是大部分中國人的信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