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傳媒報道,深圳當局有意接納雙非兒童在本地公立學校就學,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勉強無幸福,對雙非父母而言尤其如此。當初在香港生育孩子,歡天喜地,沒想到這是麻煩的開始,由於內地公立學校不接受雙非童,私立學校的學位有限,不少雙非兒童不得不長途跋涉到香港上學,每日花在路上的時間就長達四至五個小時,父母辛苦,孩子更辛苦。舟車勞頓還是次要的,雙非童在香港受到有形及無形的歧視,不可能不窒礙其人格成長,難怪不少家長悔不當初,坦言「早知道如此,就不會去香港生」。最令人擔心的是,雙非童若無法適應香港環境,內地又不接受,成為人球,勢必衍生社會問題。

歸根究柢,雙非問題是香港同內地當局的共業。終審法院當年判決莊豐源案時,確認在本港出生但父母均非香港居民的小朋友擁有居港權,為雙非打開缺口,前朝曾蔭權政府任內發展所謂醫療產業,進一步吸引內地大肚婆來港產子。另一方面,內地實行一孩政策,不少希望生第二胎的父母被迫出境生育,香港近水樓台,高峰期間雙非兒童幾乎佔本港新生人口的一半,催生中港矛盾。所謂搶完床位搶學位,搶完工作搶房屋,反映了香港民意對雙非問題的強烈不滿。

顯而易見,如果內地早幾年放開二胎政策,就不會有雙非問題;如果本港司法機構不是曲解《基本法》關於「香港人」的定義,不賦予雙非童居港權,內地人也不會選擇到香港生育。直至今日,本港司法機構仍拒絕改正以前的錯誤,本港反對派又反對全國人大釋法,雙非問題在法律上仍然是個死結。在這種情況下,內地政府允許雙非童享受內地的公立教育,是唯一可行的解套方法。

長遠而言,一度困擾香港的雙非問題將成為歷史名詞,但港人不必為解脫這個包袱而高興,因為這是香港由盛而衰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