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上市公司上周發布一五年全年業績,發布會的亮點離不開記者對其主席關於現任特首及下一屆特首的評價提問上,除此以外,提到青年問題時,該富商指出:「如果有希望,年輕人好容易去面對任何困難。只要讓年輕人看到有前途,他們都願意努力去做。」

該富商的這番話,讓筆者想起今年出遊首爾和東京時,在出行前通過網絡預約接機師傅,到達當地機場時,發現兩位師傅都是來自東北三省,而且兩位師傅都非常年輕,不到三十歲,仔細一問,原來他們都是跟隨父母移民到當地的第二代,已經獲得當地居民身份,選擇在當地落地生根,並無回國發展及生活的打算。有相似背景的日韓東北人的第二代,可能已經遠遠超過百萬人。

與已經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的他們不同的是,他們的父母輩當時選擇離鄉背井,並通過各種途徑前往日韓工作,正因當時東北三省經濟缺乏活力,市民對生活失去希望,為了生計只好離開,並選擇漂流在外的生活。在海外,雖然依然還是從事體力勞動或低附加值服務性行業等藍領性質工作,但通過他們的勞動付出,能夠使他們換取體面及穩定的生活,這包括價格合適及容易獲取的醫療服務、穩定的工作、有保障的社會福利體系、良好的居住及生活環境,以及能夠負擔得起的房屋等。倘若當時他們在內地從事同樣的工作,通過購買力平價法來計算,則是無法在內地換取同樣條件的生活質素。

這樣的故事悄悄地在異地重演。過去十年,內地的高速發展和台灣的相對停滯,加上內地一線城市的收入水平已逐漸超越台灣,使部分台灣人對內地的態度由抗拒變為接受,更有不少台灣青年選擇前往內地升學及就業,重複二、三十年前東北人前往日韓的故事,只是這一次出發地與目的地變了。其實生活也許就是這麼簡單,哪裏有希望,哪裏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