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碧怡報道】「肥仔肥女」不代表好食好住。手腳水腫、面腫如圓月、排泡泡尿是兒童腎病綜合症的常見徵狀,本港每年新發現最少五十至六十名小朋友患上該症,體內的蛋白質在尿液裏大量流失,引致蛋白尿、水腫、血脂高,服類固醇是控制病情的主要方法。香港小兒腎科學會會董謝紀超醫生指出,類固醇有多種副作用,病童長期服藥並不好受。小部分患者病情難控,經常復發,若對藥物產生抗藥更可致末期腎病,需洗腎或換腎。

謝紀超醫生(左)說,兒童腎病綜合症絕大部分屬原發性,即免疫系統失調引起。右為張兆輝。

兒童腎病綜合症患者多數因水腫而面圓。(受訪者提供)

尿液明顯多泡,而且泡泡難散去。

患者的身體和手腳出現水腫。(受訪者提供)

若發現兒童面腫,又排除因食物敏感或病毒感染引起,醫生便要驗尿確定是否患兒童腎病綜合症。謝紀超說,患者因蛋白尿,致尿液明顯多泡且泡泡難散去,同時面腫、手腳腫。該症患者八至九成屬原發性,即免疫系統失調引起,小部分人因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發炎或病毒感染等原因繼發。

20%患者有耐藥性

部分患者需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病情,但服類固醇副作用多,有機會抑制免疫力,令患者更易受感染,同時亦會影響外觀,身體難長高及毛髮多。謝紀超曾遇到十歲患病女童因服藥影響外觀,隱瞞家人將藥物匿藏枕頭底,結果復發才送院搶救。類固醇同時有機會為患者帶來血壓高、糖尿病、白內障、骨質疏鬆或精神錯亂等後遺症。

患者平均需住院接受二至三周隔離治療,一般服藥十至十四天,水腫才開始消退。八至九成人服類固醇後對藥物有反應,徵狀消退後可如常生活,不影響學業或工作。但一至兩成患者有耐藥性,若用免疫抑制劑也沒反應,有一半機會五年內引發末期腎衰竭,即使換腎仍有三至四成復發機會。有耐藥病人一年復發四次以上,或需改用類固醇加免疫抑制劑、標靶藥物治療。

謝紀超表示,病情穩定後大部分患者隨年紀增長,徵狀消退,家長需每日用試紙檢驗子女的尿蛋白,並紀錄數據,一般每三至四個月覆診一次,若發現尿蛋白水平持續不跌或水腫,要立即求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