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輕生事件令社會響起警號!有調查發現逾八成家長認為子女有學業壓力,但吊詭的是竟多達八成家長不倡刪減學童功課量。功課是促進學童學習的方法,但當功課霸佔學童的課餘時間,又會否適得其反?面對學童壓力爆煲問題,是否放下手機或發放五千元津貼就得以解決?

顧問老師:
歐陽凱琳

Q功課是否本港學童的主要壓力來源?

A學童的壓力來自多方面,而功課是其中一項明顯的壓力來源。受大中華文化影響,中港台及日、韓等亞洲地區的家長,深信操練可改善學業成績,令補習社興旺,亦令學校增加功課量。根據美國的大學研究,家課雖有助提升中學生的學術成績,但對小學生成績幫助較少。另外,現今本港家庭只養育一至兩名小孩,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亦增加,盼望他們成材,對部分不擅長學術知識的孩童構成壓力。

Q政府在學童情緒問題上有何角色?

A本港學童學習壓力來於教育過於單一化,僅強調學術上的發展,操練學童應付DSE,令部分不擅學習書本知識的學童自信心下降及沮喪。每個社會需要不同人才,以往本港曾有工業學校或職業先修學校,給予學生發展不同才能,但工業學校早於二十年前被淘汰,令所有中學都屬於文化學校,即使不善讀書的學生亦要進修學術課程。教育單一化帶來的學業壓力不是單一次五千元撥款就能解決,教育局應該促進教育多元化。

延伸思考

1子女情緒出現問題時,家長可如何幫助?

2學業以外,學童需發展甚麼才能?

3政府應否限制功課量?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