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受南亞假難民問題困擾,有人建議退出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或重設難民禁閉營,皆不失為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奈何港府效婦人之仁,至今遲疑不決,而慣於站在道德高地的政客及所謂人權組織也大潑冷水,揚言擔心引發人權及公義問題云云,彷彿不與主流民意作對,就無法顯示自己的高尚。說穿了,這不過是偽善而已。

偽善可以欺騙一些人,也可以欺騙一時,但最終只能是害人害己,比利時連環恐襲案就是最佳例子。曾為中立國的比利時一向與世無爭,而歐盟四個主要機構中,有三個設在該國首都布魯塞爾,因此有「歐洲首都」之稱。近年由於伊斯蘭國興起,頻頻在歐洲策動恐怖襲擊,比國也相應加強防範,然而左防右防,家賊難防,原來恐怖分子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大都是自己的國民。

事實上,去年巴黎發生多宗恐襲案,主謀兇手以及武器彈藥多來自布魯塞爾的莫倫比克區。該區有九萬多名居民,人口結構相當複雜,從非洲剛果到中東敍利亞等動盪之區,再到東歐的車臣,一百多個國家的移民到此謀生,因此有「小聯合國」之稱,其中八成信奉回教。在比利時人看來,他們包容博愛,是種族大熔爐,可惜外來移民尤其是年輕一輩非作如是觀,他們覺得因膚色不同受到歧視,對身處社會低層亦憤憤不平,對國家缺乏認同感,很容易被極端組織吸納,不少人被安排赴伊斯蘭國接受培訓,再回流本國充當人肉炸彈或襲擊者。

布魯塞爾作為歐盟的首都,同時也是歐洲的恐怖分子基地,這實在是諷刺。當今時代,意識形態分歧而形成的冷戰格局已成歷史,而宗教及種族紛爭引發的恐怖主義卻方興未艾,亨廷頓的文明衝突理論顯然仍未過時。

前車之覆,後車之鑑。港府繼續中門大開,政客繼續偽善,說布魯塞爾的今日就是香港的明天,恐怕不是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