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災多難」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先後經歷人工島飄移等多個問題後,再被揭發多條樁柱需重做,令人憂慮工程進一步延誤!路政署承認,有七支樁柱需承建商自費重做,以代替原本樁柱,但署方拒絕透露承建商身份、樁柱重做成因及涉事地點,但指情況並非罕見。有工程師指,單是按困難程度進行代替樁工程,動輒需時三至六個月,但事先需另花時間找出樁柱需重做的成因,估計受延誤的時間會更長。

路政署承認,港珠澳大橋香港段有七支樁柱需由承建商自費重做替代樁柱。

造價升至三百五十八點九億元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上月底才於立法會成功爭取五十四億元追加撥款,豈料不足半個月又傳來壞消息。路政署昨日回覆查詢時承認,大橋本港工程已建造的逾千支大口徑樁柱中,有七支樁柱需承建商自費重做替代樁柱,以代替原本樁柱。據了解,由於替代樁柱的開支會由承建商自付,所以不會公開補救的所需開支。

路署拒透露承建商身份

路政署拒絕透露涉事承建商身份、樁柱重做成因及涉事地點等詳情,只指情況在一般樁柱工程中並非罕見,在施工期間,若發現工程工序或物料質量出問題,導致樁柱未能符合合約要求時,經與顧問工程師及其駐工地工程人員商議後,承建商一般會建議自費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例如在樁柱原位,重做另一支替代樁柱,或在樁柱附近位置,建造額外數支樁柱代替原來樁柱等,以達致原本結構設計要求。

消息指,其中一條出事樁柱位於香港口岸人工島,直徑三米、位置深入地底約六、七十米。本身是工程師的前土力工程處處長陳健碩指出,相信有關樁柱屬於地基樁,需重做成因包括樁柱完成後,「試樁」期間發現未能承受原本預計的壓力,或因建造時遇上地質困難,「例如淤泥不穩,打樁有機會『唧』嚟『唧』去扯斷支樁,咁就一定要放棄」。他估計,未來須重新設計樁柱,例如加大直徑或加粗鋼筋等,亦可能以灌漿形式加強地質。

陳續指,目前當務之急是委託專家,找出樁柱需重做的真正成因,而該項工序是「最花工夫,唔係隨便寫份報告就得」,至於實際工程則預計需花至少數個月,「翻做第二次唔衰得,如果唔係重做都冇意思」,但亦有工程師認為事件對整體工程不會構成太大影響,最基本或最惡劣情況去做代樁需時三至六個月,如果同期進行,亦只會是延誤這幾個月時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