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一百多年來,已經累積下了世代的傳承,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的香港人,對這份土地關於政治地位、社會保障、個人發展和生活環境等方面的訴求日益顯現,那麼,香港也必須對這一佔據香港絕大多數人口的群體的訴求予以正面回應。

也就是說,經過百多年的發展,香港必須意識到自身角色和所承擔的功能之變化,正面回應香港功能角色上的變化,並在公共政策中予以充分考慮。

首先,香港必須從經濟結構層面對這一變化作出回應。眾所周知,一個經濟體能夠為居民提供穩定、安穩的生存條件,前提之一就是擁有完善的經濟體系。有基礎的農業和採掘業為社會運行提供基礎的生產資料,有強大完備的製造業為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有完善的現代服務業提升生活質素,其中的生產性服務業,例如金融、貿易行業,增進經濟的發展。

完備的經濟體系絕不僅僅意味着一個經濟體的運行和生活,否則只要依靠進口也能夠滿足居民的需求,而是為整個社會的居民提供安居樂業的空間、個人發展的機會以及增強社會的穩定性。

以香港為例,香港目前以金融、地產和貿易業為驕傲,然而,這樣的經濟結構不可能承擔起香港新時代的功能角色,也不可能回應香港居民新時期的訴求。

金融業由於其自身屬性,本身就會帶來壟斷和收入分化的結果,同時金融業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稀少,綜合水平要求高,無法承擔起為本地港人安身立命的功能。製造業和科技行業百多年來無數公司興衰,給無數個體帶來了向上流動的空間,為社會帶來了多元色彩和充足的流動性。而金融業寡頭則一直穩定,鮮見興衰變化,行業格局穩定,權力財富高度集中,金融業為社會帶來的流動空間之逼仄、狹小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