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電影《十年》裏有一個故事《方言》,講述香港已變成一個以普通話為主流的地方,說廣東話的會被排擠,而一個以廣東話為母語的的士司機因不懂普通話而被標籤為「非普」,不准在本港旅遊點接載乘客。可能有人認為這故事荒誕如科幻小說,但不久前便有一位前高官表示,不是所有香港學生都是以廣東話為母語,故支持以普通話教中文。

天下本無事,奈何我們的政府偏偏喜歡庸人自擾。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去年十二月發表了一份「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諮詢文件,建議學生要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加強與內地及海外溝通。有關文件近日被發現,引起社會的關注和議論。

回歸以來,香港推行兩文三語,學生在學校已學習普通話,惟是否需要學習簡體字呢?會使用中文的地方主要是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除了內地,其餘三地書寫中文都用繁體字。而對於英文有一定水平的香港人來說,即使不懂簡體字,在海外與人溝通應該沒有問題,反而正如部分中文教師所擔心的,要學生學習簡體字,只會令學生「唔繁唔簡」,甚至錯字百出。內地推行簡體字的原意是希望減少文盲,香港人長久以來書寫繁體字,才令傳統中文字得以保留,叫學生「化繁為簡」,反過來學習簡體字,豈不是大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