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極其過分的功利主義社會,就連教育也不例外,從一個非常簡單的詞語我們便可以窺探一二。

現在學生們都需要做所謂的「生涯規劃」。生涯規劃的英文是「Life planning」,然而,甚麼時候「Life」變成了「生涯」這樣一個帶有職場意味的詞語,而「Planning」又變成了「規劃」?這個從英文而開始的概念,在中文翻譯過程當中已經有了明顯的偏向成分。如果進一步查看教育局的介紹材料,內文甚至名正言順地直接使用「Career planning」,翻譯為中文即是職業或職場規劃。

「Life」是生命,是小孩子最早學習的其中一個生字。何時「生命」變成只有「生涯」,甚至被偷龍轉鳳地變成只有「職業」?難道我們的生命就只有狹義的職業嗎?我們的一生除了工作,就沒有別的有意義的事情了嗎?

生命變成了只包含職業,並不是撰寫錯誤,其實正反映出香港的價值觀。學生讀書,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人一生的價值,就看你的職位高低和賺取了多少收入!總而言之,你有高收入、有多的財富,就是成功人士,就是社會精英。這是多麼可悲而又可怕的觀念,卻在香港社會中廣受認同。

正是被這種思想荼毒,香港人習慣拿這種標準推而廣之,應用到方方面面。對人的評價如是,進行公共行政管理也如是,以一切金錢化的商業思維去進行公共政策,所以我們討論教育撥款,只會根據一串能夠數字化的所謂成效,卻本末倒置,忽略了育人的初衷。筆者倒是想看看如何利用經濟指標去量化人的道德、品格和愛心!

今天的年輕人不希望生命只有職業,我們期待更多的精神意義。過去教育也因為這種功利哲學,摧毀了多少次培養正確價值觀的機會,終於釀成現在的混亂局面。難道我們還不應該好好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