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農曆新年外遊愛滑雪爬山,體驗香港沒有的冰天雪地,但緊記穿足夠保暖裝備,否則可導致凍傷。有骨科專科醫生指出,長期暴露於低溫、濕度高、高海拔的戶外地方容易令身體較少血管的位置凍傷,皮膚可由白變紅、再變黑,最嚴重可致壞死或需截肢,即使康復亦手尾長。記者戴碧怡報道

梁協榮指凍傷可令患者皮膚變色及呈現水泡。

市民農曆新年外遊愛滑雪爬山,緊記要有足夠保暖裝備。(資料圖片)

凍傷初期,皮膚有針刺、麻痹感,皮膚變色,若傷及表皮會呈現透明的水泡。若出現帶血水泡,或代表受影響位置更深層,到達皮下脂肪、筋腱、肌肉或骨。

骨科專科醫生梁協榮表示,冬天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環境,或工作期間經常接觸乾冰、冰塊都可致凍傷。目前醫學界仍未確定幾多度低溫才致凍傷,不過曾有文獻指出,攝氏負十五度可增加凍傷風險。濕氣重、氧氣量低都可致缺氧性受傷。

本港凍傷個案不算多及嚴重。梁協榮說,過往一年僅接獲一、兩宗個案,多屬工作意外,間中有市民於一、二月旅遊旺季期間在外地滑雪或行山,結果返港後因凍傷皮膚變紅及麻痹求醫,最常見手指、腳趾、耳朵及面頰等血管較少、皮膚較薄的位置凍傷。但外國不少嚴重個案,是皮膚變黑,出現壞疽,甚至永久壞死,需要截肢。

沸水浸患處變燒傷

港人外遊滑雪或登山,保暖不容忽視。梁協榮說,凍傷有機會帶來嚴重後遺症,包括日後神經對溫度更敏感,更易再凍傷、凍到肌肉萎縮、關節硬化、指頭變形,亦有傷口感染細菌風險。若屬深層凍傷,估計要留院兩星期,以暖靜脈輸液將體溫回升。若有壞死情況,還要觀察病情近兩個月,穩定後再考慮是否需要施手術切除壞死組織。

梁協榮提醒市民到寒冷國家旅遊,若感覺手腳愈來愈痹痛冰冷,切勿「死頂」,應盡快到室內取暖。萬一出現凍傷徵狀,若估計短期內可求醫,可先用攝氏四十至四十二度溫水浸患處十五至三十分鐘「即時回暖法」。他強調,不宜按壓凍傷的傷口或擠破水泡,否則增加感染風險。此外,切忌直接用火取暖或以沸水浸患處,以免凍傷變「燒傷」。若腳部凍傷,不宜再走動,應盡快求醫。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