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某書店的老闆、員工、股東相繼失蹤,儘管真相有待調查,惟外界普遍相信與書店的主要業務有關,它賣的是內地政治類書籍,即「禁書」。

坊間有不少類似出版物,說的是紅牆內幕,煞有介事,彷彿作者有千里眼、順風耳,將牆內的秘密一覽無遺,而中共高層政治的不透明,為人們創造想像的空間,這類出版物正好滿足這方面的需求。其實心水清的人都知道,這類書多是捕風捉影,胡編濫造,誹謗成分居多,根本不值一觀。如果在專制國家,這類書不可能生存;即使在民主社會,也可能因為被受害者控告誹謗,搞到官司纏身,得不償失。問題是,在一國兩制之下,留下了灰色空間。

也許有人不高興了,誓要將這類書店斬草除根,甚至不擇手段。如果真是如此,那麼事情的性質不在於出版商是否造謠誹謗,而在於備受質疑的越境執法,在於一國兩制的原則可能受到挑戰。內地官媒批評香江反對派乘機將事搞大,往政治方向上引,企圖製造香港與內地的隔閡,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另一方面,人是有好奇心的,愈是禁止,愈是想看。書店人員相繼失蹤,很多人好奇到底出了甚麼書,得罪了甚麼人,想方設法搜購來看一看。失蹤事件的製造者肯定想不到,因為自己的愚蠢,為該書店做了免費廣告。

愈是禁書,銷量愈大,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歷史上的統治者,大都希望封禁那些有損自己名聲、不利於其統治的出版物,如四大古典名著中的《水滸傳》、《紅樓夢》等當年都曾是禁書,但禁不了;清朝大興文字獄,最終還是滅亡了;而幹得最徹底的是秦始皇,不僅禁書而且坑儒,將作者們殺掉,結果怎樣?結果還不是適得其反。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在香港製售的政治類書籍,香港人沒有興趣,主要讀者是內地人,就是社會開放與箝制的分別。